張娟
摘要:本文研究了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方式和方法。
關鍵字: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
新課改變革了小學數學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突破傳統思維局限,將學生放在教學主體地位上。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就是迎合這種教學理念變革的一次嘗試,也是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重要契機。自主學習課堂要求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通過積極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資源、獨立地參與到數學知識的獲取之中來,力求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和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筆者認為為了讓新課改能夠順利實施下去,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積極地去構建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方法。
一、創設有效課堂情境,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自主課堂模式的構建中,創設具體可行的教學情境是必要而且是必須的。興趣對小學生的牽引力是巨大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抽象思維尚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而小學數學依然具有數學學科本身的枯燥性和抽象性特征,這種和小學生認知發展模式不匹配的教學內容難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授課之前必須精心備課,想方設法為小學生創設具體的、直觀的教學情境,幫助小學生激發自身的數學思維,進而提升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使之在數學學習伊始就養成良好的探究愿望,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持久的學習動力,讓小學生自覺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
例如教師在進行百分數意義的相關知識教學時,課前可讓學生分小組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并制作出相關的PPT。上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他們自己收集的生活中感興的百分數如:一條裙子的成分為90%棉,白酒的酒精含量為40%,雀巢咖啡的奶蛋白含量為10%等等,上面所示的數字形式都是百分數,而這些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表示什么意義呢?這是一個學生值得去探索的、貼近生活的、學生自己收集到的以此為教學情境,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變得善于在生活中去發現百分數的生活場景,漸漸地掌握了百分數所表示的含義和意義。
二、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小學數學自主學習通常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開,因為學生在自己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單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有時難以解決思想上的誤區,因此在小學數學自主課堂的構建中,教師要積極地組織學生之間組成小組,開展交流和合作,使得小學生在互相討論的過程中形成團結合作的意識,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得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變得更為順利,在和不同的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小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變得更為深入,探究意識也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加強。
例如教師在進行長方形周長教學時,教師首先需要向小學生介紹長方形的形狀、特征和周長的相關概念,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小學生做出一個長為10CM,寬為5CM的長方形,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經過合作探究,學生可以發現以下幾種計算方法:10+5+10+5=30CM;10×2=20CM、5×2=10CM,20+10=30CM;(10+5)×2=30CM。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三種解題思路進行思考和討論,交流三種計算方法的共同之處,從而進一步總結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總結出最簡單的計算方法。這節課的重難點,在學生自己探討、合作、交流中有效的完成了,正真把課堂交還給了學生。
三、引導小學生動手操作,讓小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
在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之中,讓小學生進行親自地動手操作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途徑。目前階段來看,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相對抽象,小學生的思維還是直觀、具體的思考方式,想要妥善地解決教材思路和小學生思維之間存在的矛盾,教師就需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參與到動手環節之中來,讓學生在積極地參與到動手實踐過程中獲取大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內容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使得數學學習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就得到了調動。
例如教師在教學圓錐體體積公式時,教師可以首先利用學生既有知識:圓柱體的體積V=sh,然后教師為小學生組織實踐器材,圓柱體、圓錐體和水,讓學生明確圓柱和圓錐之間等底等高的相互關系,自己對圓柱和圓錐的形狀和特征進行比較,然后讓學生計算注滿圓柱體和圓錐體所需的水量,這樣學生很快能夠發現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的三倍這一客觀事實。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明白了V圓錐=1/3sh,他們通過自己動手獲得的知識將會記憶地非常深刻,并理解地非常透徹。正真體會到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帶給學生學習的快樂。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要和具體的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走出課堂之外的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小學數學教材是根據實際生活經驗編寫的,所以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必須和實踐聯系在一起,讓小學生能夠充分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之中去,從而讓孩子們能夠徹底地學以致用。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自然地帶有感悟性和實踐性的特色,教師需要徹底地轉變傳統的死記硬背教學方法,將學生自身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出來,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靈機一動地運用所學知識。所以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內容之后,有必要組織一些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小學生自主學習提供重要的載體,在持續的實踐活動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在學習了四則運算之后,教師為了提升學生對四則運算的把握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實際設計二十四點游戲,讓學生在十以內的數字之內通過加減乘除的運算來使得最終的計算結果變為24。學生在參與了諸如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
總而言之,新課改的教學目標要求小學數學必須構建自主學習課堂,自主性課堂注重以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線,充分調動學生,讓課堂更有活力。當前的形勢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形成合作小組、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并開展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做課堂的真正主人。
參考文獻:
[1]張正玉.小學數學“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調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2]孫智昌,鄭葳,卿素蘭,李嘉駿,楊寶山. 中小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 課程·教材·教法,2011(08)
[3]夏本宏. 數學教學要著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J]. 考試周刊,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