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濼潼++高宇
摘要:心理學在中國逐漸成為熱門科學,研究者發表了大量的論文。由于這些研究多由在大學工作的科研人員完成,這也決定了他們常選取漢族黃種人、受教育水平高、來自城市的較富有、智商較高、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大的大學生作為被試,并使用這些被試的數據推斷樣本總體現狀。本論文對三個熱門研究領域的被試選取情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中國的心理學研究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關鍵詞:心理學;被試選擇;大學生;WEIRD
1.引言
西方學者在多年前已經對心理學領域被試選取問題展開探討,發現了著名的“WEIRD”問題?!癢”指西方人(Western),在心理學試驗中被試大多為個人主義文化下的西方人;“E”指受過良好教育的人(Educated),被試大多是文化程度較高的在校大學生,尤其是心理學界所熟知的“大二學生現象”;“I”指工業化國家程度較高的國家(Industrialized),被試多來自相對發達的國家;“R”指被試大多數來自較富裕的家庭(Rich);“D”指被試生活的環境民主程度相對較高(Democratic)?!癢EIRD”問題的存在使被試不具備廣泛的代表性,因此很多領域的研究者質疑心理學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認為心理學實驗結果不具備生態效度,實驗結論沒有說服力。
Henrich et al.,(2010)對頂尖心理學期刊進行抽樣,發現96%的被試來自西方工業化國家,68%來自美國;在那些來自美國的被試中,67%是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生——也就是說,若隨機拉出來一個美國大學生和一個來非西方國家的人,前者曾當過心理學研究實驗被試的可能性比后者大4000倍。他們的研究再一次證明了心理學研究中“WEIRD”問題的存在。
隨著中國心理學發展的白熱化,中國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也成為焦點。其中,由于被試選取問題導致的實驗結果普適性問題也引起了很多爭論。接下來,本研究根據郭文斌等人(2013)發表的“心理學研究熱點及變化”一文中選取三個熱門研究領域—情緒、決策、心理健康,探討被試選取問題。
2.熱門領域被試群體選取問題研究
本研究選取情緒領域、決策領域、心理健康領域2000年—2016年發表的引用量前五的非綜述類中文文獻,探討其被試的選取情況。
2.1情緒領域
本領域引用量前五的文獻被試情況如下:
1、大學生,年齡20~22歲,平均年齡20.3歲,男性8名,女性9名;
2、大學生,平均年齡 21.5歲,標準差0.61,男、女各40名;
3、留守兒童11~16歲之間,20名;
4、大學生,年齡21.04,標準差0.96,男43名,女78名;
5、大學生,年齡20.59歲,標準差1.2,男476名,女687名。
2.2 決策領域
本領域引用量前五的文獻被試情況如下:
1、大學生,391名,其中外籍41名;
2、大學生,男15人,女18人;
3、大學生,年齡范圍18-25歲,平均年齡21.36歲,標準差0.86,男30人,女58人;
4、大學生,平均年齡 21.3 歲,標準差 0.58,男、女 生各 30 人;
5、大學生,平均年齡21.2,男72名,女70名。
2.3 心理健康領域
1、心理健康患者,平均年齡42±12歲,46名;
2、大學生,男生133名,女生222名;
3、大學生,300名,男生103名,女生192名;
4、年齡21-62歲,男1624名,女1099名;
5、醫生,24-60歲,男170名,女158名。
從上述3個熱門研究領域可以得出,情緒和決策領域多選取大學生為被試。而心理健康領域的特殊研究要求,根據特殊的心理問題選取特殊的被試群體。因此,西方心理學研究中“WEIRD”問題在中國較西方有過之而不及,只是根據中國現狀略有不同。在中國,“W”問題成為“Y”,即黃種人;“E”依然是“E”,即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人;不可否認,現在出生并成長于城市的大學生數量遠遠大于來自較落后的農村地區的學生人數。有調查顯示中國農村與城市人口比為7:3,而大學生中農村與城市人口比為3:7,所以“I”問題在中國,并沒有發生改變;“I”問題的存在導致“R”在中國也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被試大多是居住在城市,來自較富裕的家庭。由于“E”,“I”和“R”問題的共同影響,使得中國心理學研究者選取的被試群體接觸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文化的較多,導致到西方“D”問題在中國被試中也普遍存在。
3.原因分析
導致上述問題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心理學研究人員多聚集在高校。這里心理學學科成立較早、學科學發展較完備、研究項目較多。同時,這些科研基地最易找到的被試必然是大學生。據觀察,我國實驗者(參與被試招募的多為研究生或博士生)在尋找被試時多在學校內部聊天群發布招募被試的消息或在校內張貼被試招募海報。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被試選擇都存在很大的問題。由于地域偏差、文化背景偏差、被試年齡、被試文化水平等造成被試缺乏廣泛的代表性。但是,由于實際情況的限制,大學生依然被大多數研究者視為研究人類本質的最佳被試群體。
雖然由于經費、地域、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導致被試選擇方面存在諸多不便,但研究者需盡可能的降低此問題帶來的影響,不能因為被試選擇的原因而影響了實驗的生態效度。如能消除或降低此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從長遠來看心理學研究者不僅節省了經費、時間,更能提高心理科學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郭文斌,范曉壯,方俊明. 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及變化——基于2002-2013年《心理科學進展》刊文的分析[J]. 心理研究,2013,6(5):42-50.
[2]Henrich J,Heine S J,Norenzayan A. 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J].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2010,33(2-3):61-83;discussion 8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