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經濟作物推廣站 曲奕威 王桂芳
河南省經濟作物生產與農村居民收入關系的探討
河南省經濟作物推廣站 曲奕威 王桂芳
“十三五”期間是我國攻堅克難補短板的時期,至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意味著人均可支配收入屆時將超過3 000美元,達到當時的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河南作為農業大省,截至2014年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 39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9 416元,按照6.8匯率折算,城鎮居民平均收入已達到小康水平,農村居民平均收入增長壓力較大,需要在5年內至少實現翻一番。因此,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于促農增收。隨著作為主糧的小麥、水稻和飼用的玉米遭遇價格嚴重倒掛和“兩個天花板”的壓力,對農民的增產增收空間越來越有限;與糧食作物相比,經濟作物受市場調控作用的影響更多,未來在提質增效和促農增收上發揮作用的空間更大。本文通過分析河南省1978—2014年的經濟作物生產與農村居民收入的變化,以期找到最優的經濟作物生產規模,減小經濟作物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促使農民增收步入良性軌道。
從河南省1978—2014年的經濟作物變化走勢可知(圖1),經濟作物的面積和產量總體均呈上升趨勢,面積由1978年的1 735 khm2增長到2014年的4 568 khm2,增長了2.63倍;產量由1978年的770萬t增長到2014年的9 574萬t,增長了12.44倍。從走勢看,面積在2006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因為棉花面積的大幅縮減所致,此時棉花的生產中心由內地向新疆轉移;產量上1978—1993年產量增幅緩慢,1994年后開始快速增長,主要原因是1992年后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農村進入了基本政策穩定期。

圖1 河南省經濟作物歷年產量和面積
河南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2014年總體呈增加趨勢,2014年達9 416.1元,是1978年的89.93倍。但國家貨幣供應量(M2)在此期間增加更快,2014年達1 228 374.8億元,是1978年的5 794.22倍,可見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會在M2更快的增長下被稀釋,因此,僅從收入金額上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農民的實際收入增長情況。鑒于我國社會長期呈現二元結構,政策和資金傾斜重點在農村與城鎮之間切換,本文采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作為衡量農民收入的指標進行分析(圖2)。

圖2 河南農村人均收入的變化
由1978—2014年的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走勢來看,可以分為6個不同的走勢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4年比值呈快速上升趨勢,原因是此期間改人民公社制為家庭承包經營制,重構了農村微觀經營主體,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大幅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第二階段1985—1994年比值下降,原因是此期間農業政策發生明顯變化,改革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對農業投入減少,取消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著力調整農產品流通體制,讓更多的農業剩余支持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工業化發展。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市場機制全面取代計劃調節手段,并在1993年通過立法延長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第三階段1995—1998年的比值止跌回升。第四階段1998—2003年比值迅速下滑至最低位0.32,雖然1995年后國家提高糧棉收購價格,農業生產連年豐收,也未能阻止比值下滑趨勢,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和民營企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轉移,人口紅利開始集中貢獻給城市化進程,曾經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土地制度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第五階段2004—2009年比值走勢平穩,此期間農業政策較穩定,國家實行統籌城鄉發展,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政策,自2004年開始試點取消農業稅,2006年農業稅全面取消,同時從2004年開始實行糧食直補、綜合直補、良種補貼等促農增收政策,穩住了比值下滑。第六階段從2010年至2016年,以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為標志的變革,將農業經濟中最主要的生產要素納入市場經濟體制中,在各項惠農政策的扶持下,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自由流轉機制的不斷完善,農業規模化經營得以快速發展,比值開始穩步回升且預期仍有大幅上升空間。
由于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主要是計劃經濟體制,經濟作物的生產并不與農民的收入掛鉤,更多的是受政策的影響。1990年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市場主體的作用得以體現,經濟作物的生產開始真正反映市場的供需關系,因此我們以1996—2014年的數據進行分析(表1)。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偏相關系數均不明顯,說明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是受多因素影響,當在其他變量都保持一定時,某一變量與因變量并不成簡單的線性關系。為了找到各經濟作物生產對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的貢獻和效應大小,進行通徑分析結果顯示,直接通徑系數從大到小為:花生、茶葉、芝麻、水果、煙葉,說明花生對促進農民人均收入貢獻最大,其次是茶葉、芝麻、水果、煙葉等經濟作物。

表1 河南歷年經濟作物面積與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的相關性分析
間接通徑系數顯示(表2),各經濟作物面積通過與花生面積相互協調對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的影響較大,其中瓜類面積通過花生面積對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的間接效應最大,其次是蔬菜、茶葉、水果。說明要提高農民收入,在保證花生生產面積的同時,依次兼顧瓜類、蔬菜、茶葉、水果生產面積,構建促農增收的合理經濟作物種植結構。

表2 河南經濟作物面積與鄉/城人均收入比值的間接通徑效應
通過對河南省1994—2014年經濟作物面積總和與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進行曲線回歸分析(圖3),結果顯示,相關系數達到0.87,呈極顯著相關關系,對兩者的走勢進行擬合顯示兩者走勢符合一元二次函數,其決定系數為0.75,能較好地反映兩者的走勢。通過擬合函數的特性可知,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存在極大值即農民收入最大化時的河南省經濟作物面積,計算結果顯示,當河南省經濟作物面積在4 044.74 k hm2時,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達到最大值0.42。

圖3 河南經濟作物面積總和與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的關系
通過對歷年河南省園藝作物的面積變化與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進行曲線回歸分析(圖4),得出最優回歸方程為y = 0.00 000 000 014×3-0.00 000 121 016×2 + 0.00 331 007 432× -2.47 703 262 348,相關系數達0.96,達到極顯著相關關系。說明我們可以通過該回歸方程進行園藝作物面積預測指導,在預期農民收入的情況下,更合理地發展園藝作物面積。

圖4 河南園藝作物面積與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的關系
通過對歷年河南省瓜類面積變化與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進行曲線回歸分析(圖5),結果顯示,擬合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相關系數達0.701達極顯著相關關系,且存在最大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0.43,對應的瓜類面積為223.31 khm2。
通過對歷年河南省花生面積變化與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進行曲線回歸分析(圖6),結果顯示,兩者呈指數相關關系,相關系數達0.501達顯著相關關系,說明對于河南的種植結構來說,花生的種植面積對農民增收有很大的帶動作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穩步擴大花生種植面積,促進農民增收。

圖5 河南瓜類面積與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的關系
上述結果表明,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除了受政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之外,經濟作物中對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貢獻較大的依次是花生、茶葉、芝麻、水果、煙葉,說明在過去的農村經濟結構中,農民真實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的提高主要依靠這幾種經濟作物面積的增長,與此同時還應兼顧瓜類、蔬菜面積作為提高農民收入的協同作用。

圖6 河南花生面積與鄉/城人均純收入比值的關系
受河南省農作物耕地面積總量的限制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結果,河南省經濟作物總面積應控制在4 044.74 khm2,其中瓜類面積控制在223.31 khm2;蔬菜、水果等園藝作物主要受市場供需關系影響,呈“S”形的波動走勢;對于過去在農民收入中貢獻最大的花生,則呈指數型增長關系。綜合來看,在經濟作物總面積和瓜類面積保持一定的情況下,種植蔬菜、水果應充分分析市場規律,適時預測價格走勢來指導蔬菜、水果的生產面積。除此之外還應充分發揮花生耐瘠薄、養地、適應性廣的特性,按照各地具體生產條件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