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原種場 黃本良 胡臣學
一種節本增效的平菇種植方法
新縣原種場 黃本良 胡臣學
平菇種植技術已為大家所熟知,其生產經營活動已為廣大種植戶帶來很好的收益。新縣在豫南鄂北山區有數百萬畝板栗園,每年修剪整枝產出的枝椏達百萬噸。同時,山區盛產雜木和玉米棒心,是最方便易取且廉價高效的平菇培養料。種植戶就地取材降低了成本,同時采用新的后期培植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效益。
每年秋天樹木落葉即開始收集栗木雜木樹枝(以小徑為好,切不可毀林。松、杉、泡、柳、槐除外),堆積陰干,玉米棒心收曬晾干儲備。翌年入秋后分別粉碎成屑(稍細),等比例混合后,按4:1的大致比例加入細麥麩,最后加入1%的生石灰(也可不加或摻些堿性細黏土),拌勻后加水翻堆,邊加邊翻,致手捏料指縫間滲水而不滴為度。拌好的培養料建堆發酵。建堆時應插入粗竹竿留好縱橫交錯的氣孔,以保證堆內培養料能充分發酵產生高溫,建堆后覆膜保溫保濕。3~5 d后,手探入料堆深處感覺發燙,并有少量白色放線菌絲時進行翻堆。翻堆要徹底,翻堆后的做法如第一次建堆。反復翻堆3~5次后,雜菌就基本滅掉了。發酵滅菌階段要注意產生和保持高溫的關鍵點,不是以時間衡量,而是以開始產生放線菌絲來參照雜菌是否死亡而直觀衡量。所以,要經常以手探測,并扒開觀看。
這種配方的培養料因質地密、吸水較強,拌料時一定要慢加水,寧少勿過,加水稍多即影響菌絲發育,造成養菌期發菌慢局部不產菌絲。裝袋接種和養菌絲過程與其他培養料無大區別,只要前期注意通風,避免高溫燒菌就成功了大半。實踐證明,這種配方的培養料秋天宜偏早接種,8月下旬即可開始培養,趕在12月以前出2茬菇。12月以后氣溫漸低,發育放緩,應移入溫棚培養。
受這種配方實踐成功的啟發,我們用香菇廢棄培養料試驗(前期被雜菌感染料),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方法是將被侵染的料袋打開,曬干培養料,再加入2%的生石灰,拌勻充分發酵,裝袋接種培養。缺點是前期發菌稍慢,產量低一些。這也為香菇栽培過程中產生的廢料找到了利用途徑。
后期提高出菇量的方法是:木質化程度高的培養料,3茬菇只消耗了部分營養。但是,由于后期水分供應難掌握,出菇不整齊,菇形、品相都不好,所以大部分菇農在平菇出過3茬后就放棄培養了,這其實是錯誤的。為解決這個問題,有菇農采取入土栽培法,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其缺點是占地面積大,建棚成本高,菇體易沾泥土,不利于棚內濕度管理。從入土法得到啟示,結合平菇指引出菇的特性,探索出“砌墻法”出菇管理模式(圖1),既解決了培養料利用率的問題,又克服了用地難、建棚大、難補水、沾泥土的問題,深受菇農喜愛。具體做法如下:

圖1 砌墻法種植平菇
待料袋收菇3茬后,在菇棚附近備稀泥(軟而不流),竹木,捆扎繩。剪開料袋的一端,將料袋開口對開口兩兩對齊,視棚的大小寬窄,留足通道。或30~40袋為一組,或20~30袋為一組,以砌墻方式平排兩直排,兩排之間留3~4 cm間隙,袋袋之間挨緊,并在袋間排間填滿稀泥,面上堆1 cm多厚稀泥抹平。用竹木按略窄略短于袋層長寬綁扎框架壓入泥層(粗竹須劈開,否則太厚)牽筋。按每層遞減一對的數量,袋袋挨緊,層層固定,填實泥巴,整齊砌碼,可根據種植量的多少,砌6~8層。兩邊溢出的泥漿待稍干后清理,兩頭斜坡面用稍硬的泥漿填抹1 cm厚并收面抹光,頂部填平泥漿后用硬泥起3~4 cm深的畦,便于經常補水。之后清理墻四周地面泥塊雜物,進入后期管理,主要是管好水和濕度。要經常查看,畦面和兩端泥面發硬干裂,則應在畦內注水,分多次緩注,防止淌泥和倒垛。兩端可噴霧補水,要濕而不淌。出菇后和摘菇前均不可對墻兩邊噴水,若要提高棚內濕度,可對空對地噴霧。畦面補水時可在水中按0.5%~1%的比例加入過磷酸鈣或磷酸二氫鉀,對淘米水、菇根煮水都是增加營養的好辦法。
實踐證明,后期砌墻法補水栽培,可以多出3~4茬菇(圖2),大部分于4月下旬仍在出菇,有些5月上旬還在出菇。而且,培養料木質成分越高,出菇后勁越足,產量可比正常栽培提高70%~100%。

圖2 砌墻法出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