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農牧局種植業科 王向前
新鄉市水稻種植面積下降原因及發展對策
新鄉市農牧局種植業科 王向前
(一)面積與產量
通過統計年報數據、農業生產數據、水稻良種補貼數據、原陽縣統計數據予以比較,可以全面了解近年來新鄉市水稻面積與產量變化,其中2006年是全市水稻面積、產量逐年下降的拐點。
1.從統計數據看,自2006年開始,新鄉市水稻面積、產量呈逐年下降趨勢。2006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4.73萬hm2、總產量3.37億kg。到2014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下降到3.26萬hm2(含長垣縣),總產量降到2.24億kg(表1)。面積、總產分別下降31.2%和33.5%。

表1 2006—2014年新鄉市水稻面積變化情況
2.從農業部門生產數據看,表現出類似趨勢,但下降幅度比統計數據更大一些(表1)。自2006年以來全市水稻面積、總產分別下降50.5%和37.8%。
3.從水稻良種補貼面積看,也呈下降趨勢。自2009年開始實施水稻良種補貼政策,全市水稻良種補貼面積為2.05萬hm2,低于“統計數據”和“農業數據”。到2014年,全市水稻補貼面積下降到2.65萬hm2,自2009年以來水稻實種面積下降21.6%(表1)。這個數據應當說最接近生產實際,因為水稻良種補貼是按農戶實種面積補貼的,每667 m2補貼15元,而玉米良種補貼是每667 m2補貼10元。
4.從原陽縣水稻種植面積(統計數據含平原新區)看,也表現出與全市類似的下降趨勢。2006年原陽縣水稻種植面積2.82萬hm2,總產1.885億kg;2014年下降到2.05萬hm2,總產量1.415億kg(表1),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現實生產中,新鄉市的稻谷由于質量好,實際市場價始終高于國家最低保護價,從2008年開始由2.24元/kg提高到2014年3.3元/kg,上漲了47%。2014年原陽縣新豐2號品種的稻谷市場收購價為3.4元/kg左右,豫粳6號等其他品種3.3元/kg左右,黃金晴品種的市場收購價更是高達5元/kg。稻農種植水稻的收益也是呈波動式升高的趨勢,農業部門連續多年的調查資料表明,新鄉市水稻生產每667 m2效益由2008年的492元,提高到2014年的940元,提高了91%(表2),這個增幅高于稻谷最低保護價和實際市場價的增幅。但近幾年由于用工費用暴漲,每667 m2效益絕對值低于最高的2010年(992元)。據調查,2014年水稻每667 m2物質費用為442元、用工費用420元,每667 m2產量546 kg、每667 m2產值1 802元,每667 m2效益940元,高于玉米195元。面積、總產比2006年分別下降27.2%和24.9%,降幅低于全市,說明原陽縣作為水稻主產區在穩定全市水稻生產上仍然起著主要作用。
(二)價格與效益
國家從2008年開始對水稻實行最低保護價政策,逐年提高收購價,粳稻從2008年1.64元/kg提高到2014年3.1元/kg,上漲了89%,這對提升稻谷市場價、穩定水稻生

表2 2008—2014年新鄉市稻谷、玉米價格與生產效益情況
(一)引黃灌溉條件惡化
2000年小浪底水庫建成后,減輕了新鄉市黃河防汛壓力,但對引黃灌溉帶來了困難。受小浪底調水調沙的影響,目前黃河主河槽南移且下切達3 m,引水口和穿堤閘門相對被抬高,過去黃河水500個流量即可順利引水,現在即使達到5 000流量也引水困難。尤其是在調水調沙的6—7月,正是稻區急需用水之際,黃河水流量小,引水量小,不能滿足水稻生產需要。市水利局李天福科長介紹說,小浪底水庫建成以來,新鄉市引黃灌溉問題逐年突出,制約水稻發展的關鍵是引水口與渠系不配套,引水困難。平原示范區祝樓鄉卞莊村委會岳主任說:“以前河水方便,全村種稻,現在黃河不放水,多數(農戶)改種玉米了。”祝樓鄉老農技員皇甫利甫說:“(祝樓鄉)多的時候,八九萬畝耕地全是水稻,現在由于沒水,也就剩四五個村種,其他村種的都很少了。”封丘縣曹崗鄉邵寨村以前種66.7 hm2水稻,現在只有13.3 hm2了,村支書邵永義也介紹主要是用不上黃河水,農民改種了玉米。豐源種子有限公司經理、農民水稻育種家王桂鳳說:“群眾不愿種水稻,關鍵是用不上黃河水,井水澆灌成本太高,而且沒有黃河水‘肥’。由于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產量高、品質優,如果能用上水,群眾還是愿意種水稻的。”獲嘉縣亢村鎮亢南村趙世忠是個有種地經驗的老農,他說用黃河水種稻最重要的一水是插秧用水,只要能用河水插上秧,后邊用井水灌溉還能接受,因為插秧用水量大并且過于集中,都去抽井水,一是機井不夠用,二是集中用水時地下水抽不上來。如果插秧也用不成河水,群眾就不得不改種玉米或大豆了。河南師范大學水稻育種家姬生棟教授說,原來的稻區改種旱作物后,可能導致新的次生鹽堿化問題,時間長了,對種任何作物都不利。
此外,引水用水機制也存在諸多問題。目前原陽縣、封丘縣每年均拿出200萬元作為引黃補貼,極大地降低了群眾用水成本。原陽縣稻區農民每年每667 m2交25元水費即可,比過去減少了30元。但最突出的問題是引水放水不及時,急需之時用不成,不用之時水來了;上游不繳費農戶的攔水先用,下游繳費農戶后用水或用不上水,久而久之,惡性循環,引水、用水產生矛盾糾紛,進一步加大了引黃難度。
(二)種植水稻比較效益低
種植水稻與種植玉米相比,種子、化肥、農藥等物質投入比玉米多,生產成本高;育秧、插秧、噴藥、收獲等人工成本明顯高于玉米;水稻種植管理技術也沒有玉米容易掌握,容易受病蟲害危害、水肥不及時而減產。所以水稻每667 m2效益絕對值雖然高于玉米150~200元,但對農民沒有大的吸引力。同時,水稻生產效益在農民收入的占比中是不斷下降的,2008年每667 m2水稻的效益大約占農民年收入的10%左右,2010年占到15%,2014年僅占8%,與20世紀80年代稻區農戶率先實現萬元戶相比更是相去甚遠。多數農民認為種一季水稻的收入還不如打半個多月工,種玉米比種水稻少收入200元,打1~2d工就攆平了。因此,有外出務工條件的農民,多數都將水稻改種為玉米了。
土地流轉雖能緩解水稻種植比較效益低的難題,但土地流轉費用的連年上漲,也成為制約水稻規模化發展的一個因素。目前稻區土地流轉費用普遍漲到1 200元/667 m2以上,原陽縣太平鎮原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俊海2013年流轉土地133.33 hm2、流轉費1 300元/667 m2,2014年漲到1 400元/667 m2,2014年秋收后又漲到1 560元/667 m2,無奈今年退包了66.7 hm2,不敢擴大流轉規模。
(三)種水稻費工費事
水稻生產包括整地、育秧、插秧、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收割、干燥等,歷時6個多月。整個生產過程需用工10個以上,而玉米生產過程僅需4~5個工。特別是育苗、插秧、收割用工量大,勞動強度高。就插秧來說,雇人插秧以前每天幾十元,后漲到百元以上,2014年每個工漲到180~200元。即是這樣,由于農民大多外出務工,種植大戶、合作社種植面積較大,急需用工找不到人,出現了插秧“用工荒”。封丘縣曹崗鄉副鄉長楊軍介紹,曹崗鄉以前最多時有666.7 hm2水稻,現在只有26.7 hm2,農民外出打工越來越多,農忙時出錢雇工也找不到人。
與此同時,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市農科院水稻所所長、研究員王書玉認為,新鄉市水稻種植大多是移栽,機械插秧面積小,影響了水稻生產發展。目前水稻種植主要是育苗人工插秧,一臺插秧機成本在10萬元以上,農機補貼不足20%,機械插秧面積占20%、機收率不足40%。在獲嘉縣亢村鎮亢南村拋秧技術受到農民青睞,但這種技術畢竟不是精耕細作,不利于高產。市農機局農機推廣站高級工程師董純梅介紹,由于插秧機較少,熟練操作技術人員少,全市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進展不快,目前機插水平仍然較低。
(一)科學布局水稻發展水利規劃
獲嘉縣、原陽縣、封丘縣、平原示范區4個水稻主產縣(區),應針對目前出現的新情況,重新研究、調整水利規劃,尤其在“十三五”水利規劃中,要結合平原引黃蓄水工程建設、灌區改造,明確劃定大中型引黃灌區中的“水稻灌區”,優化和提升稻區引黃灌溉功能,確保稻田灌溉以黃河水灌溉為主,為保持新鄉市“原陽大米”質量奠定基礎。
(二)努力改善引黃條件
1.引黃灌溉部門要加快武嘉、人民勝利渠、祥符朱、大功、韓董莊、堤南、新莊等7個大中型引黃灌區引水閘口重新設計和配套建設,降低閘門,確保能夠順利引水。
2.加快平原引黃蓄水工程建設,把平原引黃蓄水工程建設、景觀蓄水湖建設與水稻灌區工程建設結合起來,既能補充地下水改善生態,又能為水稻生產順利灌溉提供便利。
3.市、縣兩級加大對引黃水費補貼,可以把目前水費“稻區多交、旱作區少交”的辦法,改為“旱作區少交,稻區不交”(因為水稻生產更有保護環境的公益性功能),以調動農民種稻積極性。同時推廣工程節水、農藝節水新技術,有效降低灌溉成本。
(三)優化引水、用水、管水機制
引黃灌溉部門要協助稻區4縣(區),建立標準化的引水機制;稻區4縣(區),要積極探索引黃用水、管水機制,建立縣—鄉—村(合作組織)—戶(專業管護人員)用水管護體系,與引黃灌溉部門有機對接,確保發揮好引黃工程作用。
(四)引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
大力支持品種選育、品種引進和配套技術研究推廣。一是支持新鄉市農科院、豐源種子有限公司和駐新高校等依據科研優勢,不斷選育出適合新鄉市種植的高產優質、節水、抗病水稻品種。二是推進農科教一體化,加大國內外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工作,篩選出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全覆蓋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提升稻米品質和產量。
(五)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
加快水稻插秧、收獲機械的引進和技術推廣,加大水稻機械補貼資金補貼額度,增強水稻機械裝備能力,提升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培育、扶持各種水稻種植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發展,鼓勵專業大戶開展跨區作業,普及機插秧、機收技術,降低勞動強度。
(六)做大做強“原陽大米”品牌
繼續以打造“中國第一米”品牌為主線,加強品牌建設。制訂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培育組建“原陽大米產業集團”,加強加工企業的整合,取締無照經營的小作坊式大米加工企業。
考慮建立“新鄉·原陽大米產業博覽園”與黃河灘區綜合開發、休閑農業開發結合起來,把稻區作為一個“大景觀”來建設,集水稻科學研究、品種博覽、種植生產、大米加工、科學普及、餐飲游園、休閑觀光等為一體,提升水稻的產業內涵。
協調4個水稻主產縣(區)建立共用“原陽大米”品牌的機制,聯合做好“原陽大米”品牌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加強宣傳推介,不斷提高產品認知度,提升市場影響力。加強市場監管,以大米加工企業、市場為重點,全力打擊以次充優、用外地稻谷加工成“原陽大米”等行為,使“原陽大米”的品牌持續保持高端的姿態,走向國內外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