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飛
擔心高房價扼殺創新,成為2016年“東方硅谷”最引人關注的話題之一。深圳市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巨頭華為向東流。

這是2016年5月流傳在網上的一個段子,被用來形容“深圳最近的心情”。盡管華為否認將遷出深圳,在房價快速上漲的背景下,將這一事件解讀為“用腳投票”雖有待商榷,但也折射出公眾的“焦慮”情緒。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全球房價觀察報告(Global Housing Watch Report)指出,2016年上半年,全球各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深圳以38.36位居第一。擔心高房價扼殺創新,成為2016年“東方硅谷”最引人關注的話題之一。
不過,深圳依然交出了一份堪稱驚艷的“答卷”:預計2016年深圳GDP增速約9%。深圳是如何對抗上述“焦慮”,交出這份“答卷”的?
為實體企業“減負”
“在中小企業發展的強大支撐下,深圳2016年GDP預計將突破1.9萬億元,同比增長9%左右,全口徑財政收入將突破8000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將超過800億元,占GDP的比重將提高到4.1%。”深圳市市長許勤近期表示。
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房價快速上漲,不少經濟觀察人士認為這可能將對城市的整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深圳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上漲47.5%,2016年4月達到63.4%的近年來最高漲幅。
如何消除房價快速上漲等因素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
深圳給出的答案之一是,堅持房地產調控不動搖。在2016年3月25日、10月4日,深圳相繼兩次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
“2016年以來,深圳兩次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顯示了深圳市控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決心。”深圳市規土委房地產業處處長苗晶表示,數據顯示,2016年10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環比下降9.72%,目前來看已取得初步效果。
深圳給出的另一個答案是,持續為實體企業“減負”。當地相繼發布系列支持科技創新、企業提升競爭力、人才優先發展等政策措施,持續推進創新發展。在2016年公布的深圳“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共11次提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我們公司幾年前的銷售額還是幾千萬元,去年過億元,預計今年可達4億元,成長速度非常快。”深圳市光峰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李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如今,像光峰光電這樣的一批深圳高新技術企業,正不斷發力源頭創新,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深圳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四大未來產業增加值3439.26億元,增長12.1%,增速高于GDP和規模以上工業3.5個和4.6個百分點。
2016年,深圳發布的《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包含創新科技管理機制,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強化對外合作,優化綜合創新生態體系等四個方面,全部62條措施中,47條屬于新增政策。
“在更高水準上,深圳出臺舉措推動下一輪的創新驅動發展。”深圳市科創委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如第21條規定,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對符合條件的研發投入,予以一定比例、最高1000萬元的事后支持。
“從研發費用等多個層面,為企業發展‘減負,支持企業闖入研發的‘無人區。”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圳市政府政研室主任吳思康說。在企業的“出生階段”,深圳率先推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優化企業創業創新環境。目前,深圳累計商事主體已超260萬,在全國大中城市商事主體總量排名首位。
“過去要跑5個部門進行5次申請,現在只需一次申請一份材料,一張營業執照就能涵蓋稅務登記證等多個證照功能。”深圳市企業注冊局局長鐘文說。
在企業“出生階段”改革之外,2016年,深圳還出臺了《關于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支持企業“成長階段”的創新發展,包括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提升創新能力等。
以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為例,措施提出深圳參與設立規模100億元的市級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支持符合深圳市產業導向的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發展等。
補城市短板
“深圳2016年補短板的力度是歷年最大的。”吳思康表示,如果說深圳過去的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紅利,得益于先走一步的優勢,那么深圳未來的發展就必須夯實根基,培植新優勢。
教育和衛生,相對來說是深圳的“短板”。經過多年努力,“短板”變長的加速度開始顯現。
僅2016年,深圳就引進高水平醫學學科團隊50個,新建名(中)醫診療中心5家,新增執業醫師近3000名。
這一年,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開始招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獲批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國內名校簽約建設深圳校區。數據顯示,已有30所國內外頂級高校來深圳合作辦學或開展項目合作。
這一年,深圳新增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創新載體204家,累計達到1487家;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500家,累計突破8000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35%,占全國比重提高至50%。
這一年,華為短碼方案成為全球5G重要技術標準之一,全球最大的基因庫之一深圳國家基因庫投入運營,蘋果、高通、微軟等科技巨頭在深設立研發和創新中心……
“過去是招商,現在是招學、招醫……”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過去不少優秀人才覺得深圳創新創業環境“沒的說”,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相對較為薄弱,如今“短板”變長,將為深圳持續的創新發展積蓄動能。
在夯實基礎設施的同時,深圳還不斷采取措施吸引各類創新人才,保障、支持人才的優先發展。
經歷5個月的激烈角逐,第一屆中國深圳海外創新人才大賽冠軍在2016年上半年出爐。美國賽區的施文典憑“1滴血帶診斷走近患者”項目,摘得大賽一等獎。這一項目只需1滴指尖血、2分鐘就可將驗血變得與量體溫一樣簡單。
共吸引海外823個參賽者報名、設置高達88萬美元總獎金額度、創投機構對大賽優秀項目進行組合投資……這場海外創新人才大賽,只是近年來深圳吸引海內外人才、集聚創新動能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目前深圳累計引進留學人員總數超過7萬人;“留”字號企業已達到3900多家,超億元產值的達59家。一批海歸骨干企業,如光啟、柔宇科技、光峰光電等,已成為當地創新的重要力量。
展望“十三五”,深圳還將在吸引人才方面持續發力。2016年,深圳發布的《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將提升財政投入力度、促進人才優先發展。據測算,每年深圳市級財政用于人才工作的預算將達44億元,新增23億元。深圳同時提出,未來5年籌集不少于1萬套人才公寓房,對符合條件高層次人才最高可給予1000萬元購房補貼等措施。
“到2020年,新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團隊10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2000名,新增技能人才60萬人。”深圳“十三五規劃綱要”如此指出。
東進破瓶頸
多年來,土地一直被認為是深圳發展的最大瓶頸。隨著深圳的快速發展,如何拓展發展空間的問題更顯迫切。
深圳的答案是東進。
來自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深圳東部經濟總量是西部的55%、地均生產總值是西部的44%、地均人口密度是西部的48.5%,皆為西部的一半左右。從深圳內部來看,東部與西部當前存在的巨大發展差距,也正是未來發展的巨大增長空間。
過去30多年,深圳發展一路向西,城市格局已然失衡。面向未來,深圳要繼續發力奔跑,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掉頭向東。
2016年5月,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主持召開東進戰略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原則通過東進戰略行動方案,深圳決定投資1.4萬億元完成342個項目,將東部地區發展成為深圳乃至更大區域的新發展極。
實施東進戰略,交通要先行。“我們已完成深圳東進戰略交通發展策略研究,將從推進軌道交通建設、重大通道建設、各區內部路網建設等方面,完善交通系統,落實交通引領深圳東進。”深圳市交委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業內人士看來,東進戰略交通發展至少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通過加強和東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廣東東部區域的交通聯系;二是加強深圳東部各區(新區)與市中心的交通聯系;三是深圳東部四個區(新區)內部交通的提升,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的完善,公交、慢行系統的提升。
“深圳將以軌道交通作為突破口,推進城市‘東進戰略,加快深圳東部及深莞惠一體化區域內的城市交通系統建設。”深圳地鐵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在交通先行之外,產業提升、公共服務、城市發展等領域也是深圳東進著重提升的領域。
2016年9月22日,落戶深圳大鵬的國家基因庫正式開始運營,這也是深圳實施東進戰略,促進東部區域產業提升的縮影。
國家基因庫位于深圳市大鵬新區觀音山腳下,一期占地面積4.75萬平方米。這里幾乎與外界隔離,恍若世外桃源。走進建在層層梯田之上、室內綠意盎然的建筑,從一層上三層,依次會看到龐大的高通量基因測序房、超級計算房以及冷凍資源房。
“三庫兩平臺”,是國家基因庫主任梅永紅描述基因庫內容時使用頻次最高的一個概念。據梅永紅介紹,與美國、歐盟、日本的三大世界級基因庫不同,中國國家基因庫不僅僅是數據庫,而且是國際上現有的各類生物樣本庫、數據庫、生物多樣性庫、疾病庫等的綜合升級版。
從國家基因庫,到深圳國際生物谷生命科學產業園,再到海洋生物產業園等載體建設……隨著東進戰略的不斷推進實施,深圳創新驅動的發展空間也不斷拓展。
“深圳東進戰略一方面是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解決了深圳空間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此外也是深圳對抗由于房價、土地帶來的成本要素上升引起的競爭力下降問題的需要。”郭萬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