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在一年前中央召開的城市工作會議中,建筑遺產被提高到了城市不可再生稀缺文化資源的高度
“建筑意味著每個人的家園,它不但真實地展現了過去的風采,而且它記錄了我們每個人靈魂深處的記憶和故事,城市應該展示故事。”文化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16年10月,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聯合公布了“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上海有13處建筑或建筑群入選。
建筑遺產承載著鮮活的文化
對上海而言,近代史是無法忽視的過往,那個時代給這座城市留下了諸多的建筑遺產。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毛時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建筑是一個時代綜合的文化記憶。當社會處于一種大規模的更新中,文化記憶成為我們生存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精神依賴。”
單霽翔早就意識到20世紀建筑遺產的重要性,他從2012年就屢次撰文呼吁保護重要的建筑。
2016年9月,“致敬百年建筑經典:首屆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發布暨中國20世紀建筑思想學術研討會”在故宮博物院寶蘊樓隆重召開。此次會議上,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聯合發布了98項“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從首批名單分析,其中北京入選的有34項,上海入選13項,南京、廈門、武漢、廣州也都有多處建筑入選。
單霽翔告訴本刊記者,文化遺產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充滿了故事,而20世紀建筑遺產更是承載著鮮活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故事成為歷史,歷史變為文化,長久地留存在人們的心中。
在一年前中央召開的城市工作會議中,建筑遺產被提高到了城市不可再生稀缺文化資源的高度。
一名戰俘的輝煌事業
在13個上海入選的項目中,不僅包括上海外灘建筑群、上海國際飯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等,還包括了高校的建筑,如同濟大學文遠樓。
同濟大學副教授華霞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從評選結果分析,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入選。”
這就是上海,一個由時代切片展現且連貫訴說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開頭可以追述至700年前,而高潮始于上海開埠。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隨著國際資本主義平穩發展,上海貿易結構相應變化,外資金融業迅速崛起,城市建筑開始了大規模更新。
正統建筑師的到來以及歐洲盛行的復古風潮等因素,導致殖民地式的建筑逐漸被正宗的歐洲新古典主義替代。
到了上世紀30年代后,現代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筑開始盛行,幾乎勢不可當地影響到了上海。正是在那個時代,上海留下了諸多的建筑遺產。
而對于那個時代的上海建筑,有一位建筑師不得不提。
1918年,一個奧匈帝國的軍官,也是沙皇俄國的戰俘,從荒涼的西伯利亞戰俘營潛逃到哈爾濱,輾轉來到上海。他在這里依靠從小打下的基礎,進入建筑設計行業,并娶妻生子。在上海,這名匈牙利人不僅有了安身立命的家園,更成就了自己最輝煌的事業。
作為“回報”,他把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和最美妙的設計,統統留給了上海。他就是拉斯洛·鄔達克。
在鄔達克53個建成的建筑項目中,目前現存44個,其中有28個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國際飯店甚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際飯店也是鄔達克一生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激發貝聿銘建筑夢的那幢大樓

1934年建成的上海國際飯店有24層,是當時亞洲最高的建筑物,2006年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高達83.8米的裝飾藝術派風格的摩天大樓,奠定了鄔達克在上海建筑史的地位。
華霞虹解釋了國際飯店誕生的背景,“由于鄔達克的流亡身份,其事務所的相關法律事務裁定并不由租界負責,而華人法庭的參與讓華人投資商更愿意與鄔進行合作,因為這讓他們覺得更有保障。同時,在這種尷尬的氛圍下,鄔達克也有心設計出超越上海租界建筑的作品”。
這座稱雄上海半個世紀的第一高樓,是一次大膽的探索和創造。借助當時的科技進步、戰后龐大的國際資金涌向房地產業以及業主經濟實力的共生效應,國際飯店達到當時遠東高層建筑設計和施工的最高水平。
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在回憶童年時曾說過,最早激發他對建筑感興趣的是上海的國際飯店。建造國際飯店時,貝聿銘還是上海圣約翰大學一個17歲的學生。每逢周末,他都要去看節節拔高的國際飯店,他看得驚喜入迷,結果“看出”了一個當建筑師的美夢。
華霞虹告訴本刊記者,鄔達克是個很務實的設計師,他的設計特點就是沒有個人風格,而是緊跟國際潮流,設計出符合客戶需求的建筑。
“國際飯店幾何形豎線條與同時代紐約的一些建筑非常相似,而鄔達克在上海設計建筑時,經常遠赴歐美學習取經。”華霞虹說。
上海要做怎樣的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教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按照上海‘2040總規,上海城市的性質是要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包括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的全球城市,也是一個文化大都市。”
他認為,這個文化大都市跟近代歷史文化遺產有一定的關系,“上海原本就是近代文化的中心”。
2016年恰好是上海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十周年。作為中國近代百年史當中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上海擁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從1843年開埠之后,不同的建筑風格引入了上海,不僅數量多,而且多為精品。
接受本刊采訪的專家們都認為,上海近現代建筑是這座城市面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體現了上海海納百川的文化,并承載著上海城市歷史人文變遷,彰顯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
本刊記者查詢資料發現:上海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58處。
此外,上海擁有1058處的優秀近代建筑,而這些建筑正是上海的城市故事。
鄭時齡向本刊記者強調,要把上海建成既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有鮮明時代特征,活力多元、新舊融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他看來,歷史文化保護的目標有幾個方面:充分挖掘保護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建立健全與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創新完善保護制度和機制,強化對城市遺產的整體性保護。
“我們不可能把整個城市全部變成新的,還得保護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城市的面貌。而且城市更新實際上是一種動態的更新,不僅有物質性的更新,也有非物質性的更新。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思想跟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管理模式的更新。”鄭時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