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橋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被擺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但我們要教會學生方法,引導學生會問;要合理設置興奮點、切入點,于關鍵處質疑,激發學生問的興趣,讓學生樂問、善問、能問。從而突破學生思維定勢的局限,增強學生思維的創造性,使之成為真正的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關鍵詞:高中語文;培養;問題意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具體表現為: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它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所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一個標桿,同時也是衡量一節課是否具有新課堂理念的一個尺度。許多老師教學上身體力行,但是新的問題又產生了――課堂由過去的“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學生仍然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他們的問題意識仍然沒有培養起來;或者學生有機會“問”,問的也是無光痛癢的沒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而有價值的問題既能夠體現文本重點和難點,又夠激發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來實施探究行為,并有所發現,有所創見,有所超越,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問題。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
一、設置興奮點,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欲望
在教學中只有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們才會積極地參與其中,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對學習活動不感興趣,就不可能有學習的動機,甚至會表現出一種厭倦的情緒,那樣他們自然也就不會有質疑問難的欲望了。因此,合理設置興奮點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不竭動力。譬如我在教學《鴻門宴》前,先設置了這樣兩個問題:一是“愛下棋的同學,我向你們請教一個問題,‘楚河漢界是怎么來的?誰能跟我解釋清楚?”二是“項羽作為一代梟雄,為了和劉邦爭奪天下,特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企圖在這里一舉殺掉劉邦,他成功了嗎?他奪取天下了嗎?請仔細閱讀課文,誰能告訴我答案。”這樣,學生要知道事件的事實真相,就必須把全文全部瀏覽,才能知曉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驚心動魄的斗爭。這兩個問題的設置,必定會引起會下棋的學生的興趣,能夠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如果我們照本宣科,任憑怎么聲情并茂、眉飛色舞,也不會吸引學生。要想吸引學生,我們必須對手中的內容進行興趣包裝,這樣才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二、根據學情,合理設置問題切入點
我們就拿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記念劉和珍君》一文為例,談談問題的切入點。此前在學生當中就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的順口溜,由此可看出,中學生對魯迅文章的恐懼與苦惱。課前我先布置學生預習三一八慘案的歷史背景,回顧中學階段學習《藤野先生》《故鄉》《孔乙己》等文章的感受,以及作品中人物形象給予我們的啟示。在第一課時,我就設置了這樣的一些問題,1、標題《記念劉和珍君》里面“記念”一詞表明這篇文章是什么性質的文體?(學生答:記敘文。)2、記念的是誰?(學生答:劉和珍。)3、課文一共七個章節,哪些部分是記敘?記敘了什么內容?劉和珍是怎樣的一個青年?作者是如何評價她的?這些問題的設置,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白:劉和珍是一個溫和善良的追求進步的為中國而死的青年,讓反動政府及文人的“暴徒”“受人利用”的污蔑不攻自破,進而理解作者“有寫一點東西”的目的,即悼念死者,揭穿真相。試想如教學《記念劉和珍君》一開始就讓學生去體味一、二節的寫作緣由和悲憤的的情感或者六、七節的教訓與意義,學生肯定無從下手,并有些唐突。在這堂課快結束時,我作了這樣點撥“記敘文的記敘部分只是手段,記敘的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要表現作者對事件的感受和情感,即議論和抒情,因此,我們閱讀記敘文除了要弄清事件的脈絡外,還應重視文中的議論句和抒情句,請同學們下去好好體味開頭一、二節和結尾六、七的議論和抒情部分”。合理的切入正如讓學生得到一把鑰匙,能夠開啟思維的靈感,讓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著眼文本,于關鍵處質疑
1、從文章的眼睛“標題”質疑。比如《赤壁賦》,題目中“赤壁”在什么地方?作者為什么會來這里?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又如《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是何許人?秦師做了什么?他如何退?結果如何?可見由課文題目尋找疑點,可引申出很多實質性問題,只要稍加點撥,“問題”都不難解決。
2、從課文的字、詞方面質疑。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重點,通過前后比較發現疑問。比如《故都的秋》開頭寫“清、靜、悲涼”,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清?哪些地方體現了靜?哪些地方體現了悲涼?在閱讀古典詩詞時,更要注意一些帶有主觀情緒的動詞、形容詞,這些字詞是解讀詩歌的重要密碼。
3、從課文的關鍵句(包括過渡句、重點句、中心句、議論句、抒情句)質疑。文章的關鍵句是文章的靈魂,從此處質疑,可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4、從課文的精彩處質疑。文章精彩之處,往往是文章的靈魂,需要學生進入情境,充分品味,有所感悟。
5、從結構的安排、內容的選擇上質疑。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關于雪的描寫對推動情節有什么作用?假如沒有了雪情節又會怎么樣?
6、從已有的經驗質疑。如能激活學生的原有知識,喚醒頭腦中儲存的相關內容,可以加深對文章的信息加工,從而提高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比如我在上《孔雀東南飛》時有學生提出:“按照封建禮教的貞操觀念,劉蘭芝被遣送回家應該是件羞恥的事,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來求婚呢?”
總之,當今的高中生雖然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涉獵信息的范圍較廣,但認知水平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問題的能力仍然有限。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積極去思考。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課堂教學不僅要學生學會“答”,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問”。要激發學生問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問;要教給學生問的方法,讓學生善問;要給學生提供問的空間,讓學生能問。只有這樣,才能突破學生思維定勢的局限,增強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成為真正的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