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林 李丹
腦垂體瘤的手術治療方式及應用意義評價
王松林 李丹
目的 分析腦垂體瘤的手術治療方式及應用意義。方法 44例腦垂體瘤患者,經入院病床單雙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2例。觀察組采用經鼻蝶入路顯微手術,對照組采用經顱入路顯微手術。對兩種手術方法的應用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60.7±6.5)min以及住院時間(11.7±3.2)d均短于對照組(103.6±8.8)min、(17.7±3.4)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激素改變率90.91%以及全切率95.45%與對照組86.36%、90.91%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前卡氏評分(KPS)(60.7±8.8)分與對照組(61.2±9.3)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KPS評分(89.5±5.7)分與對照組(72.3±6.4)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9.09%低于對照組36.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垂體瘤患者選擇經鼻蝶入路顯微手術方法治療后效果良好,且此治療方法優點較多,可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腦垂體瘤;手術治療;應用效果
腦垂體瘤為常見的一種顱內腫瘤,屬于良性病變,其腫瘤在增長過程中會對正常垂體以及視交叉等結構進行壓迫,從而降低了垂體功能,出現視功能障礙或者頭痛等現象,降低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質量[1-5]。此研究分析腦垂體瘤的手術治療方式及應用效果,現將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此研究中的44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腦垂體瘤患者,經入院病床單雙號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2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4:8,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1.4±7.9)歲;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12:10,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43.4± 7.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經鼻蝶入路顯微手術,由鼻道較寬的一側進入,在中鼻甲與鼻中隔間找到蝶篩隱窩及蝶竇開口,沿此方向插入擴張器并張開固定。顯微鏡下電凝蝶竇前壁黏膜,予以刮除,顯露骨面,在蝶骨嘴處將梨狀骨折斷,向對側推移,暴露蝶竇前壁并打開前壁骨質,咬骨鉗擴大開口,去除蝶竇中隔,充分暴露鞍底并鑿開,電凝鞍底硬膜,穿刺針穿刺蝶鞍并抽吸,以排除鞍內動脈瘤及空泡蝶鞍。十字形切開硬腦膜,找到腫瘤后,對其進行分塊切除。
對照組采用經顱入路顯微手術,入路選擇翼點或額下入路,對患者進行開顱。開放外側裂、視交叉池及頸內動脈池,充分釋放腦脊液,從而將視神經、頸內動脈和腫瘤予以充分暴露,對腫瘤進行穿刺和抽吸,排除動脈瘤,將腫瘤分塊切除。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激素改變率、全切除率、并發癥發生率及身體機能情況。同時采用KPS評分評估患者的機能,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60.7±6.5)min、(11.7±3.2)d,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103.6±8.8)min、(17.7± 3.4)d,觀察組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18.3925、6.0275,P<0.05)。
2.2 兩組患者激素改變情況以及全切情況比較 觀察組激素改變率以及全切率分別為90.91%(20/22)、95.45%(21/22),對照組激素改變率以及全切率分別為86.36%(19/22)、90.91% (20/22),兩組激素改變率以及全切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2256、0.3577,P>0.05)。
2.3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KPS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前KPS評分為(60.7±8.8)分,對照組術前KPS評分為(61.2±9.3)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832,P>0.05);觀察組術后KPS評分為(89.5±5.7)分,對照組術后KPS評分為(72.3±6.4)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4133,P<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出現電解質紊亂及尿崩癥各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9.09%,對照組術后出現意識障礙2例,電解質紊亂2例,尿崩癥2例,鞍內血腫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6.36%,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588,P<0.05)。
腦垂體瘤通常位于腦垂體前葉內,而大腺瘤會使內分泌出現紊亂現象,同時可對患者的視神經和相關腦神經功能形成損傷,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3,6-10]。
臨床治療腦垂體瘤的主要方法為手術,對其進行手術能夠將內分泌功能異常現象予以改善,對垂體功能進行保護,將已經壓迫的神經進行松解并恢復其功能。但是由于垂體瘤的位置為鞍區,周圍結構具有復雜性,無充分的手術空間,與此同時垂體自身具有較為復雜的功能,從而加大手術治療的困難程度[4,11-13]。臨床中主要治療方法為經顱入路顯微手術,此治療方法手術視野較為清晰,但會對患者產生較大的創傷,并且會增加出血量,而術后患者會產生一系列并發癥,與此同時,此治療方法易引發下丘腦以及垂體損傷,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14-16]。此研究對患者采用經鼻蝶入路顯微手術方法進行治療,此治療手段創傷較小,只需要對患者的梨狀骨進行折斷,對鼻底黏膜具有較小的損傷,有助于患者術后病情的恢復。此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60.7±6.5)min以及住院時間(11.7±3.2)d均短于對照組(103.6±8.8)min、(17.7±3.4)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激素改變率90.91%以及全切率95.45%與對照組86.36%、90.91%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前KPS評分(60.7±8.8)分與對照組(61.2±9.3)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KPS評分(89.5±5.7)分與對照組(72.3±6.4)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9.09%低于對照組36.3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選擇經鼻蝶入路顯微手術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但是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對手術解剖范圍進行充分了解并掌握,保持正中入路操作方可防止損傷兩側海綿竇、頸內動脈等。
綜上所述,腦垂體瘤患者選擇經鼻蝶入路顯微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對患者形成的損傷較小,手術優點較多,適用于臨床治療中。
[1]謝偉,李海明,全偉,等.神經內鏡下單鼻孔經蝶竇入路手術治療垂體瘤的臨床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3):78-79.
[2]邢海濤,袁波,譚占國.對比經蝶竇手術與經顱手術治療垂體瘤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4):106-107.
[3]李東峰,周文科,馬進顯,等.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手術切除垂體腺瘤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6): 45-46.
[4]王重韌,徐欣,尤宇,等.神經導航輔助顯微鏡下經蝶切除非侵襲性垂體瘤72例臨床分析.中國現代醫生,2015(16):39-41.
[5]劉春.經單鼻蝶入路手術治療垂體瘤的療效觀察.吉林醫學,2014(26):5831-5832.
[6]陳榮舉.內鏡經鼻蝶入路手術治療垂體瘤臨床意義探析.醫藥前沿,2015,5(6):139-141.
[7]溫大平.經鼻蝶神經內鏡手術與顯微鏡手術治療垂體瘤的對比研究.第四軍醫大學,2014.
[8]田仁富,陳治標.經蝶竇手術與經顱手術治療垂體瘤臨床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3):33-35.
[9]陽永東,周曉坤,杜怡慶,等.垂體瘤手術及其并發癥的防治.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5):443-445.
[10]丁曉,李智斌,董家軍.兩種入路顯微手術治療垂體瘤92例療效對比分析.北華大學學報(自然),2013,14(6):670-673.
[11]劉朝典.內鏡經鼻蝶入路手術治療90例垂體瘤的臨床體會.中外醫學研究,2014(16):51-52.
[12]徐綱.內鏡經鼻蝶入路手術治療垂體瘤的臨床體會.中國醫藥指南,2012(29):260-261.
[13]魏健強,薛婷婷,馬劍,等.內鏡輔助下經鼻蝶入路手術治療垂體瘤的臨床效果分析.實用癌癥雜志,2016,31(7):1098-1100.
[14]農勝德.垂體瘤的診斷和經鼻蝶手術治療.廣西醫科大學,2012.
[15]喬俊.內鏡經鼻蝶入路手術治療垂體瘤臨床應用價值分析.臨床研究,2016(1):101-102.
[16]曹新生.經蝶竇手術與經顱手術治療垂體瘤臨床療效探討.醫藥論壇雜志,2015(5):119-12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4.034
2017-01-04]
121001 解放軍第205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