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
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理解
(一)農業的作用。農業既是一個產業,更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農業的技術進步擴大了農業的供給能力,農產品的價格不斷下降,消費者享受到了低的產品價格,可以有更多的錢用于購買其他產業產品,閑置下來的農民為其他行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同時農產品也為其他行業提供了價廉量多的原料,從而使得非農行業,特別是工業化不斷壯大和發展,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不斷下降。這既是產業結構轉變的正常邏輯,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然而,中國沒有順利完成上述產業結構的轉變。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20世紀60年代的40%下降到2016年的8.56%,工業也隨之迅速崛起,但農業仍然滯留著大量的農民。當工業開始反哺農業,利用其他行業的科技和裝備發展農業現代化的時候,大量的農業勞動力無處釋放,又加上信息化、互聯網和機器人時代的到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更加困難。這應該是中國農業的特色之一,也是面臨的巨大挑戰。
(二)農業現代化道路。面對上述困難,并非是說中國農業不能現代化了,而是要選擇走什么樣的特色道路問題。農業現代化的本質是市場化,手段是科技化,而且技術發展方向的選擇也應該是市場化的結果。誘致性技術創新理論將農業技術分為兩大類:“勞動節約型”的機械技術和“土地節約型”的生物化學技術。基于國情,中國農業科技的道路應該是土地、水資源替代的技術取向,而非勞動替代的技術發展方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也應該立足國情。一方面規模經營應該是利益導向的,即規模經營如果能夠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就會被農民所選擇。這個選擇是自愿的,而不應該是強迫的外在的行政命令。另一方面“適度”很難把握,只有農民自己摸索實踐才知道,因為規模經營涉及到不同的作物、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規模經濟的來源就是固定資本被分攤、要素之間可替代,這必然導致大量農業勞動力的退出。只有解決好退出農業勞動力的就業,讓這部分農民融入到城鎮化中來,才能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
(三)農業現代化的結果。我們一直在追求農業現代化,但是可能還不清楚現代化之后到底怎樣?農民的收入會提高多少?其實,農業現代化只是說明農業生產的能力和效率提升,并不一定能保障農民的收入。這是由農業的性質及其所處的市場結構決定的,農業生產受天氣影響大,產量經常波動;又因為農民數量多,產品同質,進入的又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每個生產者僅僅是一個價格接受者,其收入難以得到保障。農業現代化僅能保證農業生產的高效率,但是面對市場價格的變化仍是無能為力,不能保證農業生產者獲得穩定的或較好的收入。
(四)食品價值鏈中的農業。參考2014年美國1美元食品的增值過程,農業生產僅有10.4美分的增加值,而加工(含包裝)、流通(含運輸)和餐飲服務分別占據了17.8美分、25.2美分和32.7美分。食品價值鏈中農業生產的增值作用很小,如果再去除農業生產的投入,農民的盈利很少。據此可能會引出減少中間環節的“產銷對接”思路,實際上這是一種值得商榷的觀念。食品價值鏈中的各個環節都是不能缺少的,能夠改變的只是由誰去完成不同環節的工作。不是農民參與的環節多就賺錢多,而是取決于誰做的專業和高效。此外,“依靠價格提升支持農業生產”的思路也是不可取的,這樣似乎可以提高農業生產增值在食品價值鏈中的比重,但是會使得終端產品失去競爭力。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農業現代化的結果:提高了農業的生產率和資源的利用率,會使得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同時還轉移出大量的農業勞動力,但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并不能夠保證農民收入的穩定,農業作為一個產業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依舊逃不開市場規律的束縛。
(摘自《農民日報》2017年07月22日03版,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于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