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俐君
《中職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老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如何正在實現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還在于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
就中職目前的語文課堂現狀而言,要在這個層面上實現學生的課堂主動介入著實令人擔憂。我們的學生多為農村語文基礎差,沒有完成良好的語文原始積累,對語文學科缺乏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而且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每況愈下,越是高年級的課,我們老師越是感到費時費力,效果不佳。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存在著很大的欠缺,更不必談終生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了。因此,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努力去思考、探索。
如何改變這種局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創設學習情境,提供實踐舞臺,讓他們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真正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積極參與(情感參與)是有效課堂的基本前提
語文課中,課本是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知識海洋的一葉方舟,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從讀、預習課本入手。每一課編者都精心編排了“導讀”“預習”“思考.練習”“積累.運用”,其目的是使師生在教學之前,對教學內容和要求有個大致了解,做到學習時心中有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對課本引起足夠的重視,并指導學生把它們讀懂。學生讀懂了“導讀”,就能為他們的自學導向、導法、導行;讀懂了“預習”,就能從中了解到學習的內容、方式和方法;讀懂了“思考.練習”,就能掌握到課文的具體要求;讀懂了“積累.運用”,就能在聽說讀寫綜合性的訓練中培養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生參與了課本的各個環節,無疑便找到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前進方向,從而發現語文的學習其實挺簡單。
二、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必要條件
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語文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內在的聯系,給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準備是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要讓學生在新舊內容的聯系中找出共同點與區別點,順利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三、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語文活動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重要途徑
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效益的突破口,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創設課堂情境,能使學生在情境中興趣盎然,精神飽滿。如《我的母親》一課,現在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難以理解課文中母親對孩子的一片深情。教師可為讓學生講述自己和母親的小故事,來體會母親的愛,在這樣生活情境的創設下學生就能深入解讀課文,理解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地深情。
四、優化教學流程,是提高學生參與度的重要手段
教學流程的設置應契合課堂學習氛圍,當發現預設的教學流程不符合學生的主觀需要時,教師應及時調整、優化教學程序,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本節課中,相對來說思維含量低、耗費時間長、學習狀態、效果均不理想的應屬需解決的環節。不如古文的傳授,古文和現代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而且很多用語都不容易理解,這個時候的教學流程就不能和一般的課文閱讀、解答一樣了。這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介入,形象生動的體現文本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自主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思考、探索、實踐、總結,才能真正實現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