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超
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教學做出了明確要求:在各個階段都應重視朗讀和默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將“閱讀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而忽視了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朗讀對學生學習語文也有很大的幫助,語文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
一、找出朗讀不足,明確語文朗讀教學目標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朗讀教學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影響教學的進行,無論是教師方面還是學生方面的問題,都需要語文教師自己去發現和解決,所以語文教師應對朗讀教學進行深度的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明確困擾教學的根本。
在朗讀教學中注重的就是學生的朗讀,如果學生在朗讀形式上出現錯誤,會造成教師的教學質量下降,所以教師應分析學生在朗讀方式上存在的問題。低年級的小學生對朗讀沒有具體的了解,在朗讀時經常出現一些錯誤的朗讀方式,由于小學生剛接觸漢字對朗讀素材中的漢字不是很熟悉,在朗讀時很容易出現一字一頓“點讀式”的朗讀效果,字不成詞、詞不成句、句不成文,學生在讀的時候生硬沒有流暢性可言。低年級的小學生年紀比較小,在朗讀時喜歡比較誰的聲音大,所以學生在朗讀時為了突顯自己的聲音大,聲嘶力竭的在那“喊”沒有感情色彩,這樣朗讀會影響身旁的同學并且喪失了朗讀的意義。低年級的學生在朗讀時總喜歡拉長聲調,特別是在齊讀時學生拖拉十分嚴重,聽起來就像古代的學生在念詩經一樣。由于學生在電視中看過一些古代私塾的朗讀片段,所以在朗讀古詩很喜歡搖頭晃腦,比如在朗誦《鋤禾》時,學生們個個都搖頭晃腦、聲調拉的也比較長,這種“拖延式”朗讀形式沒有重音和語調,在朗讀時體現不出來朗讀當中優美的感覺。除了朗讀形式存在問題,小學生自控能力也比較差,上課的時候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很難集中精力,對朗讀的興趣也是三分熱度,所以在課下的時候學生是不會主動地進行朗讀訓練的,所以導致學生的朗讀水平比較低。
教師除了分析學生的朗讀問題,也應對自身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有的語文教師將大部分的時間用在講課上,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比較少,就算進行朗讀教師也只是隨機挑選學生,并沒有對學生展開有針對的朗讀訓練。還有部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時,只是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究竟怎樣朗讀才把感情表現出來,采用怎樣的聲音技巧來進行朗讀,教師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分析。還有的語文教師對小學生的朗讀要求不是很高,對學生的評價局限于錯字、音準、流利、停頓、語速這幾個方面,對學生情感的表現能力要求不是很嚴格,認為小學生沒有必要掌握太多的朗讀技巧。
二、擴充朗讀安排,完善語文朗讀教學形式
學生留出充足的朗讀時間,利用好早讀的時間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可以定期舉行朗讀比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對于朗讀資料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語文教材當中,教師可以擴充一些兒歌、詩歌選擇小學生感興趣的朗讀資料,這樣會促進學生的朗讀興致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朗讀形式是朗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如果只是單純的給學生講解朗讀技巧學生會很難接受,如果教師親自給學生進行示范帶領學生進行朗讀,學生在跟讀的過程中就會掌握一些朗讀技巧并為自己所用,由此可見,示范朗讀對學生還是有一定幫助的。教師也可以采取“看圖朗讀”的朗讀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的理解語文教材當中的知識,教師可以借助一些貼近教材的圖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例如在講一年級的《秋天》時,教師在朗讀前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當中的內容:在藍天翱翔的小鳥、在田野里耕種的黃牛、還有蹦蹦跳的小鹿,讓學生細細體會他們的心情,在朗讀時采用不同的語調將各個動物內心的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其次,學生可以進行配樂朗讀,既陶冶了情操又放松了心情,例如教師在知道《春到梅花山》的朗讀時,教師可以配上悠揚的古箏樂曲《梅花三弄》,讓學生在舒緩的環境中領略梅花山的美,沉浸在如詩如畫的境界當中,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而且讓學生對朗讀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三、結合朗讀技巧,科學語文朗讀教學評價
朗讀技巧的訓練是要和教材相結合的,所以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朗讀技巧時應注意和教材當中的內容相結合,要求學生的發音、吐字、語調、語速等,符號的停頓、重音的掌握,例如在對《小蝌蚪找媽媽》進行朗讀訓練時,其中小青蛙和烏龜對話——烏龜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這句話中教師應告訴學生要對“大”“綠”等進行重讀,來顯示烏龜和青蛙的不同,讓學生在朗讀時讀出意境和體驗。教師還應對教學評價做出相應的完善,對學生的朗讀做出評價制度,對小學生及時進行鼓勵,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進行朗讀有前進的動力。
傳授給學生好的朗讀技巧,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朗讀的樂趣,同時也讓小學生養成善于讀書的好習慣,增強學生對語文的愛好。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時,要注意對自身教學方法的反思,爭取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讓朗讀伴著學生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