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具有中學語文教學的共性,但由于職業學校培養目標、培養對象的不同,因而決定了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又具獨特的個性。本文從不同方面對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職業教育;語文;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在職業學校的日常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并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呢,本文對此進行了如下探討:
一、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作用
語文作為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能夠很好的把人文融匯于教學當中,從而幫助學生較好的認識人生、認識社會。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端正思想、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比如通過經典美文和古典詩詞賞析,可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引導學生感悟人生哲理,塑造完美的人格。其次,語文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觀念。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除完成基本的語言文學知識傳授功能之外,還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專注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
二、制約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原因分析
(一)注重工具性,忽視人文性
語文是一門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學科,特別是最新的《高職語文課程標準》的問世,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了深廣的影響。可是,很長時間以來,教師在語文教育中都特別強調其工具性的一面,而對于人文性的一面,則絕口不提,只重視知識技能的訓練卻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很多教師認為高職語文課的任務無非就是向學生傳授一些語文知識,培養各種語文能力,對于更為重要的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健全人格則重視不足。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忽視能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厭其煩地把好端端的一部文學作品分解、切割,總結出許多莫名其妙的主題內容和藝術特色;學生則被動地將這些主題內容和藝術特色死記硬背下來,本該是學生自己感悟、理解、表達,卻最終都由老師代勞了。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智慧、感悟、體驗、個性化、想象力、道德感、創造力以及審美意識等都在高職語文教育精心構建的知識體系以及文學教育的工具性和知識性的目標導向中消失了,逐漸把審美感受過程解構為材料運作過程,文學的整個審美世界被遮蔽了,文學的審美感喪失了。
(二)教學評估制度
目前,幾乎所有學校的教學評估制度都是以考分為標桿,這就造成了文學教育以考試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完全失去了文學教育的本質。文學的特點決定了它對學生的影響是內隱的、潛移默化的,它側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這就包括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等各方面,短時間內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于是這就導致教師固守陳舊觀念,對文學教育顧慮重重,以教材為本,甚至認為教學就是教“書”,很多教師就照著課本和教學參考書、教輔資料等來“照本宣科”,采用題海戰術對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強化訓練,以使其符合現行的教學評估制度的要求。這樣高職學生便很少有自由閱讀的時間,更沒有特定的時間來接受閱讀指導,甚至教師也無法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因為他們的教學方式已經模式化了,這是很可悲的。
三、提高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考慮學生的需要,編寫適合“90后”“00后”的校本教材,并且課本要不斷更新完善
根據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學的觀點,教材的內容與性質可以從知識與能力兩個維度加以理解。知識維度包括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與反省認知知識四種類型。能力維度包括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與創造六個層次。其中,每一類知識和每一個能力層次又可以識別為若干亞類型。語文教材的內容和性質也可以從知識與能力兩個維度來理解。教材的編寫理念要有創新,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和宣傳實行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教材的編寫者要轉變教育理念,“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發展,這是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教材內容的選編一定要考慮學生的需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目前我們的高職生都是“90后”“00后”,編校本教材之前必須研究學生,考慮到他們的實際和需要。
(二)充分挖掘既有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
在新的校本教材誕生之前,要充分挖掘既有教材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學科教學活動在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思想、方法和精神等文化的層次,這對學生深入地理解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培養一個善于教學的團隊,我們的教師必須完善知識結構,轉變教育理念。教師要認清:在培養人的過程中,文學教育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又有其獨特的功能和價值。只有以人為中心,才能真正提高文學教育的質量,才能發揮文學教育的功能。高爾基曾經提出“文學即人學”的命題,文學教育強調的是育人立人的教育目的和功能,突出了文學教育側重非智力因素開發和人格建構整合的基本特點,為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良好開展創造了一個理念實施的空間。簡單來說,文學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就是審美教育,是一種精神陶冶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磨礪的過程。
(三)尋找新途徑,探索好方法,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強化文學教育的文學性,淡化其工具性,防止把人文性誤解為思想性和政治性。這就需要我們開動腦筋,勇于嘗試,探索出更好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文學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痛苦與幸福的感受,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這是語文的“人文性”所決定的。開放而有活力的文學教育課必須根據不同的文學教育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并且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筆者在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教育方面的論文之后,嘗試著采用了一些符合文學教育任務的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筆者一直認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一些個人化的感悟,無論是否有道理,只要他能自圓其說,都應該積極鼓勵,這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從而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終身學習的理念。筆者還曾采用過情境體驗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形式一般是針對畫面感很強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來進行的。這種形式首先由教師創設情境氛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投入閱讀,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需求,來聯想和定位作品中的人和事。接著是表達和呈現,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投入,通過演繹表達將文本世界活化為生活世界,并展示出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最后進行評價小結,師生共同來點評、修改和完善構想。
參考文獻:
[1]吳海菲;淺談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讀”[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1年08期.
[2]孫鐵艷;談中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方法研究[J];學周刊;2011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