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武
【摘 要】本文分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重要性,闡述詩詞鑒賞教學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詞鑒賞 文化素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B-0112-02
在新課改背景下,詩詞鑒賞已經成為語文審美教學的關鍵。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產生最早且發展最為充分的文學形式,濃縮了中華文學藝術的精華,彰顯了我國的歷史與文明。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想象與創造力。此外,古典詩詞在高考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高考對詩詞鑒賞的考查一般是采用文字作答的形式,不僅要求學生說出來,而且還需要寫出來。由此可見,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非常關鍵,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詩詞鑒賞素質,帶領學生體會古詩詞之美。
一、高中語文詩詞鑒賞的重要性
(一)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屬于一種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前提,從小學時期,教師就已經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古典詩詞中的想象都非常豐富,而且十分大膽。如李白的詩句“君不見……不復回”“飛流直下……落九天”;王維寫的詩句“明月……石上流”;李清照的詩句“莫道……黃花瘦”。這些詩詞讓人神思飛揚,多讀詩,同時學會鑒賞此類好詩,就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二)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近年來,高考詩詞鑒賞題都要求學生使用文字來表達,也就是要求學生使用流暢的語言,概括自己對詩詞內容、人物形象、語言表達技能等方面的理解。高考對詩詞鑒賞的考查已經不再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要求學生理解,并且說出來,還需要保證思路通順,語言表達準確,這樣才能夠得到較高的分數。在教學中,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往往是建立在理解語言的基礎上。高中生已經處于基礎教育的最高層次,已經積累了語文基礎知識以及閱讀經驗,這些都是鑒賞詩詞的前提。與小說以及散文相較,詩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篇幅短小,寓意深刻,情感內斂。立足于現實,卻又高于現實。詩人往往采用避實就虛或者觀照未來的形式,學生在理解詩詞時,很容易產生隔閡感。在語文教學中,鑒賞詩詞,無論是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還是塑造完美人格來說,都顯得非常重要。
二、高中語文詩詞鑒賞策略
(一)入境探情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人燦若星河,風格異彩紛呈。好的詩詞能夠增加學生的見識,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因此高中語文詩詞鑒賞教學需要打破應試教育的限制,帶領學生走進詩詞,在教師的引導下去體會與感悟詩詞,由此獲得美的熏陶。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考慮在課堂上怎樣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鑒賞詩詞要先調動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引入良好的情境中,由此達到鑒賞美的目的。
第一,導語入鏡。文本導入是吸引學生進入情景的第一步。好的導語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開啟與文本對話的通道。例如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這樣導入,在俞文豹《吹劍錄》中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東坡問幕士:“我詞如何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蘇軾的詩詞,體會一下蘇軾豪放風格。此種設計形式就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蘇軾豪放的風格充滿好奇,為后續的鑒賞文本以及理解詩詞中作者的情感做好了鋪墊。
第二,美讀入境。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握“讀”這一最為直接的方式。詩詞的情感與形象等,都可通過誦讀來感知。在誦讀的過程中應當傾注情感,配上音樂,只要將學生引入詩人的情感世界中,就能夠順利達到入境的目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應當讀出豪放之情,而陶淵明的《飲酒》則需要讀出淡雅的閑情等。
(二)品味詩句,體會詩詞意象
詩詞中的字句都具有精煉等特點,誦讀詩詞時,應當細細品味待詞的意義。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作者就通過明月、清泉以及浣女等反映出秋天雨后寂靜深幽的景色。而陶淵明在《歸園田居》寫道:“方宅十余畝……羅堂前”,這幅恬靜的田園風光圖,體現了作者的語言魅力,令人神往。在引導學生品味詩句時,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應當教給學生正確的誦讀技巧。在誦讀的過程中應當把握節奏,通過誦讀很快就能夠使學生融入到詩詞描繪的意境中。例如李白的《蜀道難》中“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兩句表達了作者仰望蜀道時的感概之情。“噫吁唏”是語氣詞,表示感嘆,“危”與“高”都突出了蜀道之高,“乎”與“哉”兩個語氣詞在誦讀時應當讀出延長音,而“蜀道之難”應當讀得略為平緩一些。
第二,應當教給學生鑒賞詩詞的技巧,有的放矢地使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經過品味與對比,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三)把握詩歌的語言風格
鑒賞詩詞的語言可通過對比整體語言風格來進行,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帶領學生仔細揣摩詩句,反復推敲。想要在鑒賞詩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就需要改變教學方法,強化詩詞教學,帶領學生品味詩詞語言。
第一,揣摩推敲,品味作品語言。例如《蜀相》中“出師……淚滿襟”表達了杜甫的痛惜之情以及壯志未酬的悲憤,通過揣摩推敲,學生就能夠準確理解作者的生活環境以及遭遇等,由此便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
第二,分析詩詞的語言藝術。詩詞的藝術歸根到底就是語言的藝術,想要了解作者的內心,就需要細細品味詩詞中的語言。例如李煜的《虞美人》用詞優美,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思念。這首詞之所以能夠引發廣泛的共鳴,與詩詞富有較強的感染力還有明確的象征性比喻有關,作者將愁思表達得非常形象,同時也具有一定抽象性。作者在詩詞中并沒寫出愁思的主要內涵,僅僅展現了外部形態,此種形式很容易使人們產生情感共鳴,并借助此首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四)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表達方式
我國古典詩詞非常講究韻律,有很多平時較為少見的句式,在教學中,很多學生一時間無法理解,也無法適應,即便是能夠適應,也無法深入思考詩詞的內涵,這對于學生的鑒賞能力的培養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課堂上可通過改變句式的方法來幫助學生體會詩詞的內涵,此種“將句子換一種說法”的改寫只是一種仿寫,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對比,使學生體會到詩詞的精妙之處。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孫仲謀處”很多學生就無法理解。此時教師就可讓學生在原句上進行修改與補充,將其變為散文句式,讓學生對比原句,體會一下兩者的表達效果。經過對比后學生發現,兩句的主要區別在于“英雄”與“孫仲謀”,原句先寫“英雄”而后“仲謀”,主要突出了詩人的敬仰之情。經過教師的點撥,學生掌握這一學習方法,對詩詞的另一句“四十三年……揚州路”進行改寫,經過對比分析,發現原句中強調了的是時間,如此便可使學生體會到詩人壯志未酬的心酸。另外,在詩詞中,字詞的運用也是非常獨特的,即便是意思相近的詞語,替換也很難奏效。教師可通過替換字詞來對比,幫助學生理解詩詞,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描寫赤壁的詩句:“亂石穿(崩)空,驚濤拍(裂)岸……”教師可向學生提問,改過以后是不是更有氣勢 ?經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崩空”“裂岸”與后文的“江山如畫”的語境完全不協調,還是原句更好。如此便可有效增強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在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點燃學生學習詩詞的熱情,將學生引入詩詞的殿堂,體會詩詞的美感。此外,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多積累,尋找詩詞的規律,掌握鑒賞的技巧,由此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