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繼秀
摘 要:心素養(yǎng)教育目標是新課改的主要培養(yǎng)目標,也是貫穿教育始終的整體性要求。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的重點課程,也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素養(yǎng)、核心素質(zhì)培育的基礎性訓練課程。同時,小學語文也是加強德育教育的重要科目。就當今小學受教育者心智發(fā)展成熟程度以及教材的特性,深化語文教育能有效避免語文教材局限性,提升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以及基礎素養(yǎng)水平。
關鍵詞:小學 語文 德育
一、小學語文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自國內(nèi)進行新課改,教育手段不斷與科技進行融合,從2004年以來,我國的多媒體教育技術快速發(fā)展,并趨于成熟。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新課改帶來巨大動力;為推進新課改,提高教育質(zhì)量,我國教育投入規(guī)模最大的“薄弱校”項目,開始教育的信息化變革。
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語文教學目標發(fā)生巨大變化,不再僅重視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而是重視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在這種背景之下,語文對于學生不僅是一種學習任務,更是學生在學習階段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理論來源。
語言是交流的基礎,語文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階段和基礎。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幫助學生進行文學積累,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更自信,更敢于表現(xiàn)自己,加強學生的語言交流,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教育是通過文字來傳達文化的課程,在進行語文學習過程之中,學生會語文知識。通過對優(yōu)美句子的解析、摘抄、理解和運用,可以加強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素養(yǎng),為學生進入初高中階段教育打下良好基礎。同時,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還會帶動語文成績的提高,二者相輔相成。文學素養(yǎng)更體現(xiàn)一個人的素質(zhì)和品位,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對兒童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能幫助學生擁有健康積極的童年,展現(xiàn)學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接受并傳承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語文教育,改善自己的不良習慣,樹立正確行為規(guī)范意識。小學語文教育能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民族的歸屬感。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民族凝聚力,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創(chuàng)造力,幫助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提升民族文化素養(yǎng)水平。
二、蘇教版語文教材特點分析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高度重視繪圖和裝幀設計,力求讓尺幅之地盡現(xiàn)美育價值。繪圖作者和版式設計者鉆研文字教材,領會編寫意圖,精心創(chuàng)作每一幅圖、每一個標識,使該教科書圖文并茂,顯示出整體和諧的美感。重視對課文語言的打磨錘煉,注意突顯文章內(nèi)容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文章形態(tài)的格式美和韻律美,文章風格的質(zhì)樸美和規(guī)范美,使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借鑒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華,并注意根據(jù)當今社會的需要對其進行改造,為我所用。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堪稱中華文化的瑰寶,以民族化為特色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當然十分注重引領學生步入古典詩詞的殿堂尋珍探寶,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一批中國古代神話、童話故事、民間傳說、成語故事,如劈山救母、牛郎織女、嫦娥奔月、臥薪嘗膽等。這些故事和傳說表達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反映了一定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這類作品不僅為兒童所喜聞樂見,而且能為他們的人生打好底色。
三、加強語文教育提升德育教育途徑分析
(一)合理把握教材,精讀文本
精讀文章是語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精讀文章能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提高學生對于文章的認識水平,同時讓學生以文章為榜樣進行模仿學習。提升語文素養(yǎng)以及文化素養(yǎng)。
在實踐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于語文是比較感興趣的,對于閱讀也是有興趣的,但是更多學生并不喜歡閱讀課堂上的文章,而是喜歡看小說或更生動有趣的文章。尤其是在教師要求學生完整把握文章,閱讀兩至三遍時,學生表現(xiàn)的往往不夠
配合。
實踐中,教師的課程只有45分鐘左右,要在課上進行文章精讀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要把握文章重點,讓學生進行分段閱讀、重點閱讀,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在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背景之下,教師也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科技積極轉(zhuǎn)變原有的教學模式,采用高效率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文本細讀的良好習慣。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生觀看影片、聽取錄音這種方式來進行學習。同時,教師也要改變原有的全班集體討論教學方式,而是要分小組討論并且要求每組都進行發(fā)言,不僅能夠讓學生更認真的討論,還能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
情境學習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讓·萊芙教授和獨立研究者愛丁納·溫格在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種學習方式。情境學習理念認為,學習不僅是一種個體性意義的心理構建過程,而是一個社會性、實踐性的,以差異資源為中介的參與過程。情境聯(lián)系是一種強化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模式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并進行強烈的代入活動,提高語文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船長》是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的一篇課文,該文選自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課文講述了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鎮(zhèn)定自若,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脫險,自己卻屹立在船長崗位上,隨著客輪一起沉入了深淵,歌頌了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教師在講授這篇文章時,可以從船出發(fā),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得學生理解在危難時刻的舍己為人精神。
(三)強化溝通,樹立榜樣示范作用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模仿能力很強,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世界的認識不足。語文教師要抓住這點“雙面劍”從自身出發(f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聯(lián)系,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特點,以公平公正的態(tài)度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要與家長一起,在生活中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讓學生進行模仿學習,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并且以實際行為進行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幫助小學學生形成正確道德觀念。
四、結語
語文素養(yǎng)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基礎科目,深化語文教育可以有效提升語文教育的榜樣示范作用,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加強學校的德育教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深化語文教育,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道德水平,進行正確價值引導,給予學生一個快樂、高素養(yǎng)的童年。
參考文獻
[1] 唐雷.加強小學語文教育 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5):19.
[2] 陳康.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N]. 學知報,2011-05-02(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