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恩國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若講弊病,充其量將使學校里種種的教科書與教師的教育全然無效,終身不會有完整的思想和濃厚的感情。” 可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就必須從入學時就注重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使他們掌握說話這一人們賴以交際和溝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熟練運用母語進行交際,最為基礎的則是說話,這是與他人交流思想、表情達意的一個主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由于低年級學生受識字不足、詞匯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影響,常常出現“心中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的情況,針對此情況,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資源,進行說話訓練;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說話語境;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
一、激發(fā)學生“想說”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從事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興趣所引起的。教學實踐證明:濃厚的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是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成績的關鍵。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不應該只埋頭教書,不管學生的反應,必須研究學生的學,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興趣學習,這樣對于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在語文課堂上有意的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二年級下冊《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時,可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東東說他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你們相信嗎?請大家一邊聽他為媽媽寫的歌,一邊想一想自己的媽媽好在哪里。播放歌曲《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聽完歌曲后先讓學生說說歌曲的內容是什么,這時學生“想說”的興趣極高,接著又爭著夸夸自己的媽媽,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語言,相機指導,加強語言的規(guī)范訓練,使學生掌握把話說完整,說具體的方法。
二、描述畫面,進行說話訓練。
低年級課本圖文并茂,穿插了很多形象生動的圖片,這是非常好的說話資源。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如在教學《要下雨了》一課中,可以讓學生觀察圖畫,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他們在干什么,說了些什么。孩子們有圖可依,有話可說,自然興趣盎然,爭相描繪。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把話說通順,說完整,對程度好的同學可以引導他說得更具體一些。說完后再讓學生讀課文,與課文進行對比:看看自己說的哪些與文中一樣,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看看文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在對比中明確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這樣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進行說話訓練,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三、營造和諧、民主、互動的談話氛圍。
教師應該努力營造和諧、民主、互動的表達氛圍,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表達習慣。要建立一種真誠、接收、理解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的安全感,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要給學生以信心,鼓勵學生多參與一些雙向互動的活動來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激發(fā)學生對于語言表達技巧的濃厚興趣。語言表達的過程應當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只有這樣的語言表達實踐活動才能迎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這樣教學效果也才能實質性的提高。我們不應當死死管住學生的嘴巴,課堂上多進行師生互動,課間促進生生之間的互動,讓小學生在互動當中自評自省,活躍課堂氛圍,拓寬表達空間。在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題地位的基礎之上,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在歡快的課堂氛圍之中,自由自在地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通過這種形式的思想碰撞,小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豐富起來,他們的思維體系也在循序漸進中慢慢得到完善。
四、拓展課文,進行說話訓練。
教材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只要老師善于發(fā)現,就能找到許多的口語訓練素材。如在教學第二冊課文《荷葉圓圓》后,在學生學完課文后,讓孩子們想象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還有哪些朋友也來到了池塘邊?根據學生的說,我相機出示相應的圖片,孩子們的情緒一下被調動起來,接著引導學生想象:他們都是怎么說的,又在池塘里做了些什么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揮想象,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暢所欲言,說得有聲有色。有的學生說:“小蝴蝶說:‘荷葉是我的舞臺。小蝴蝶在荷葉上跳起歡快的舞蹈。”有的學生說:“小螞蟻說:‘荷葉是我的蹦蹦床。小螞蟻在荷葉上蹦來跳去,玩得很開心。”如此種種,顯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模仿課文語言的過程中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給學生創(chuàng)造“說話”機會
教師在進行說話訓練中,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多表揚,多鼓勵,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讓學生大膽地積極主動地說。可采取:自言自語,同桌互相說,小組輪流說,全班交流說等形式。 例如:口語交際《奇妙的動物世界》,可根據小朋友對動物有特殊的感情,他們從小就認識很多的動物,教師可這樣導入課題:今天老師帶來了我最喜歡的小動物,你們想看看嗎?大家先來猜猜我為它編的謎語“顏色有白又有灰,模樣機靈又可愛,飛山越嶺把信送,又當和平小使者。”猜猜它是誰?學生都爭著猜,猜完后可讓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然后全班交流。
六、讓學生敢說敢問
學貴有思,思起于疑。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就要使學生敢說、敢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要從培育問題入手,當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應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可讓其他學生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語文課堂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處于積極思維,敢想、敢說的狀態(tài),從而有效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結果,做到思維與語言統一發(fā)展。《畫風》這篇課文,課題一揭示,學生就感到很奇怪,教師可順藤摸瓜,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學生爭著問:“風,看不見,摸不著,誰也畫不出來。”“風到底是什么顏色?”“風該怎么畫呢?”等等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跟人討論,角色不斷交換的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語言的表達對學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處處留心,有效開發(fā)、利用各類學習資源,努力營造和諧、互動的交際氛圍,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化的交際情境,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的實踐活動,努力拓寬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訓練途徑,落實有效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在實際的體驗、操作中,積累經驗,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為他們成功地進入高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