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鎖++侯蕊
摘要:PBL教學法最先應用于醫學教育領域,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里提出了PBL教學模式[1],該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具有時間短、內容精、資源多、情景真實、主體突出、目標明確、針對性強等優點,符合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思路。本文通過對《列車乘務作業》課程特點分析,提出如何將PBL教學法交叉運用在本課程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鐵路客運業務技能。
關鍵詞:PBL教學法;列車乘務作業課程;應用
《列車乘務作業》是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主要對應于鐵路乘務員、列車值班員、列車長、行李員等工種的培養,對理論知識與實作知識要求較高,一直是學生普遍認為學習較困難的課程。加之高職院學生的接受能力普遍較差,如何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輕松接受并掌握該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介紹PBL教學法的優勢,舉例分析授課過程中如何將PBL教學法交叉引入到課堂上。
1 PBL教學法教學過程
按照比較普遍的說法,典型PBL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始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為了解決問題,學生往往需要獲得一些必要的專業知識,學生們分頭查找資料獲取知識,然后相互交流所獲得的知識,并討論如何用所獲得的知識來促進問題的解決;如果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發現還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專業知識,學生們就需要反復循環地查找資料并討論問題,直到問題得到解決;問題解決后,學生們還需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總結所獲得的知識和思維技能[2]。
2 PBL教學法的優勢與特征
與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授課方式比較,PBL教學法具有以下優勢:
2.1 教學理念較先進
國外研究表明,PBL模式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這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并促進長期記憶的形成[3]。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的起主體作用,教學的內容、方法等全部由教師決定,學生被動接收知識,而所謂“好學生”的標準就是能夠準確記憶并復述教科書上的內容。結果導致,學生的思維僵化,缺乏創新,邏輯思維能力較差。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PBL教學模式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負責組織和設計一系列問題,而后由學生獨立或者團隊協作去完成,不僅能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解答過程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 知識體系架構合理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過于重復,知識點相互分散與脫節,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進行橫向聯系。PBL教學法授課過程中,教師利用業余時間精心設計問題,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檢索相關信息,通過討論等自學環節,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案。在學習過程中,打破知識間的界限,并在討論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2.3 充分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專業課程中雖會涉及到不少案例,但是學生從中學習的,是他人是如何應對處理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知識。但在專業技能中,相似的案例由于不同情境需要有不同的服務方案,且對臨場發揮能力要求極高。這種“親身體驗”是在傳統案例教學中難以達到的效果。PBL教學模式中,學生親自接觸到具體問題,把自己設想成直接服務提供者,對情境和任務有直觀生動而全面深刻的認識,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自學一步步解決設定問題,最終制定科學合理的案主服務方案。通過PBL教學法對實習現場的“模擬”。最大限度增加了專業技能的鍛煉機會。
3 PBL教學法在《列車乘務作業》課程中的實施
以旅客列車緊急制動閥的使用為例,該模塊設置8課時,圍繞“緊急制動閥德作用”、“緊急制動閥的安裝位置”、“緊急制動閥的施封”、“哪些情況使用緊急制動閥”、“如何使用以及制動過程中應注意的細節”等內容,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教學實施。
3.1 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第1次討論。
第1次討論需4課時,問題討論之前,學生和教師分別作自我介紹,制定活動規則,形成人人平等的氛圍。采用從學生中征選或者小組內輪流替換的方法,推舉主席和記錄員。主席的主要職責是推動小組討論有效進行,督促小組內每個成員的參與;記錄員則負責在黑/白板上記錄解決問題的過程,包括案例中已有的事實信息、學生們的想法或假設、學習要點以及活動計劃[4]。
3.2 第2次討論
第2次討論計劃4個學時,針對第一次課堂老師提出的問題及分組情況,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共享所檢索的資料,并對自己獲取的信息及同組成員的信息進行評價,最總得出是否解決問題的結論;是否需要進一步討論、驗證、檢索,以獲取更多的信息來驗證假設。通過討論、交流,將整個學習從個人的認知擴大到小組的認知,再擴張到全部人的認同,積極促進了信息的共享。如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發現所獲取的信息足以解決問題,可結束此“案例”,不需要進行第$次集中討論;否則,小組成員就需要進一步分頭查找資料,補充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準備第3次集中討論,直至問題得到解決或達成共識[5]。
作為全新的教學方法,PBL雖然肇始于醫學教育領域,但它的理念與方法同各專業課程卻有著內在的高度契合性。盡管目前PBL教學法在其他領域專業課程的引進與應用尚存在不少困難,但發展前景是可以預見的,它在深化和推進專業教育改革的同時,可望更好實現提高畢業生業務素質與專業能力的教育初衷,并最終促進應用用型、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熊大華.PBL理論及其應用探微[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2):132—134.
[2]Delplanque,S.,LaVoie,M.E.,Hot.P.,Silvert,L.,Sequeim,H..2004,Modulation of cognitive proeessing by emotional balance studied through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in humans.Neuroscience Letter(356):1—4.
[3]Hogan S,Adcoc K G.2006,Weekly rotation of facilitators to improve assessment of group participation in a pI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Am J Phar Educ,70(6):127—130.
[4]朱大喬,周蘭姝,胡琛,張曉云,徐燕.PBL教學法在《內外科護理學》課程中的應用與效果分析,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Feb;23(2).
[5]朱大喬.PBL教學法在《內外科護理學》課程中的應用與效果分析,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 Feb;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