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煥林
摘要:預習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初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必由之路。初中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能夠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的能力的提高,促進了語文學習成績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預習習慣;培養研究
一、為什么要培養學生語文預習習慣
(一)預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無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
(二)預習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課前預習實際上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對即將所學知識進行的自學。在學校教師能教給學生的只是最基本的、起碼的知識。大量的新知識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的去探索,根據需要去自學。預習正是過渡到自學的必要步驟。例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就可以運用老師平時教給的方法或者運用工具書等去理解。掃清閱讀障礙后再根據老師教給的分段方法理請文章脈絡。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運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二、怎樣培養初中學生的語文預習習慣
(一)遵循規律,由知到行
初中學生語文預習習慣應該遵循規律,由知到行,按照知、情、信、行四個環節進行。一是知,就是要通過教學讓同學們明白為什么要預習。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要“養成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上課以前,學生要切實預習”,“預習一項規定為必須使學生實做的工作”。葉老之所以這樣重視和強調預習,正是因為預習可以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提高自學能力。而且,學生預習以后熟悉了課文,上課時老師的“啟發”就不會局限在枝節問題上。對那些貫穿全文的線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點點撥。預習,是上好課的前提,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了解課文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學會讀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必由之路。二是情,就是要從感性層面來觸動學生,讓他們從內心想這樣做。人的行為總是被“理”和“情”所左右。對于人的行動,一般來說,“理”是從外部來“管”人的,而“情”則是從內心來“催”人的。一個人做事,如果只是從道理上知道應該怎么做,雖說他也會照著做,但做起來比較被動,會感覺累,因此有時行動上卻會故意與正確的要求相違背。如果不僅從道理上理解,也從感性上認同預習的好處。三是信,是讓同學們對語文語習習慣形成信念,讓他們對此深信不疑,從而在實踐中努力踐行。信念是人對某種觀點、原則、理念的正確性堅信不疑并力求在行動上加以實現的個性傾向,它不單純是認識,而且富有深刻的感情體驗,可以使人產生堅強的毅力。因此,信念在習慣養成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四是行,就是行動,就是實踐。
(二)注重激發預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是預習活動的主要動力源泉,想要強化預習環節,而不流于形式,必須注重激發學生對預習的興趣,把預習當作一件快樂事,樂此不疲,長此以往,逐步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如何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呢?
1.轉變學生對預習的認識,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好處。可以通過晨間談話、中隊活動等方式舉行學習方法交流會,通過典型引路,讓預習做得更好、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現身說法,談談自己的體會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宣傳預習的好處,使其他同學認識到,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習成績,使學習更輕松。
2.分層布置預習作業。學生學習基礎不一樣,學習需求也就不一樣,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種差異性,進行科學設計。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要求,教師讓他們把課文讀熟,標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句久行了;對學習較好的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搜集有關資料,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看看自己能解決哪些問題。采取分層布置預習作業的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較好的預習效果。
(三)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
古諺曰:“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漁,供人終生受用。”這句話啟迪教師要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會預習、善預習、樂預習,從而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要教給學生預習方法。指導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標出課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號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標記。比如:文中的生字生詞可以用“--”標出;容易寫錯的字用“ O ”標記;需要著重理解的詞語用“△”標明,并認真思考,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詞典理解詞意;遇到描寫優美的句子用“……”畫出,并反復朗讀;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查找、搜集有關資料、圖片,待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 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預習,學生手、腦、口并用,既提高了預習能力,又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要讓預習形式多樣化。如果每次預習都是把課文讀熟,標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句,不出一個月,學生對預習的興趣就沒有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創新預習方法,讓預習形式多樣化,不斷給學生以新面孔,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起來。故事性強的課文,教師可要求學生熟讀課文,搜集相關資料,準備舉行故事會,這樣可以使學生興趣大增,不僅把課文讀熟,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故事排練、表演,甚至還可以參照有關資料編寫課本劇。常識性的課文,涉及到自然科學知識,不易弄明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動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預習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預習檢查落到實處
預習光有布置不行,教師必須加強檢查。有檢查才有落實,有測評才會有促進。教師不能只布置不檢查,不然學生的預習積極性會相對削弱。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的時間一般應安排在學習新課文之前的幾分鐘,可以通過提問或抽查的方式進行。教師最好用一個本子記錄學生的整體預習情況,哪些地方值得繼續發揚,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都一一記錄清楚。還可以定期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加以檢查評定,閱讀成果加以展示,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才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預習興趣。
三、預習的成效與思考
預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初中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語文預習的能力的提高,促進了學習成績的提高。由此可見,預習是語文教學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預習決非一般意義上的通讀和瀏覽,而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它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去開展觀察、識記、聯想、想象、辨析、比較、綜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動,去鍛煉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預習是學生自我求知的過程,就是良好讀書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自學能力培養的過程。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預習這一環節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2]袁望生.預習先導,動態生成的課堂更精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