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軍
《拜耳鋼琴基本教程》是德國作曲家拜耳(1803~1863)專為兒童編寫的一本淺易鋼琴教材,在我國被作為入門教材廣泛使用。但是,這本教材存在著一些不足。入門階段(第44條以前部分)的不足較為明顯:一是采用連音觸鍵入門,易造成手指第一關節內折和手腕緊張手臂僵硬;二是觸鍵練習部分比較枯燥,不利于兒童興趣和樂感培養;三是這一階段只有高音譜表識譜彈奏,兒童對第50條后突然出現的低音譜表難以適應;四是相同技術練習曲目重疊多,逐一彈奏容易引起兒童厭倦。這些不足,對以《拜耳鋼琴基本教程》作入門教材學習鋼琴的兒童,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呂德玉、賈方爵、張旗三位老師編寫的《拜耳鋼琴基本教程》少兒教學版,對原版《拜耳鋼琴基本教程》進行了許多好的改編和補充,在排版、樂理安排、重點難點指導及專門技巧練習設置、樂曲補充等方面,比原版《拜耳鋼琴基本教程》更適合兒童的生理和心里特點。深受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歡迎。本文就帶著以上問題,對《拜耳鋼琴基本教程》少兒教學版(以下簡稱:《少兒教學版》)入門階段(第44條以前部分)的內容,進行梳理分析,就教學中彌補上述不足和消除負面影響作一些探索。
一、識譜與觸鍵預備練習
在入門階段《少兒教學版》與原版《拜耳鋼琴基本教程》相比,有兩個改進。
一是識譜改進。原版《拜耳鋼琴基本教程》是單在高音譜表進行的小字2組C—G和小字1組G—C識譜。而《少兒教學版》則是由小字1組E開始入門,然后從小字1組C—G、小字組C—G、小字2組C—G三組音分別認記的,高音譜表與低音譜表同期進行的識譜。
《少兒教學版》一開始就采用高音譜表與低音譜表同期識譜的方法,增加了低音譜表教學內容,給學生建立了從小字組C到小字2組G三個八度的識譜構架。這是《少兒教學版》為解決原版教程從開始直至第50條,長時間只接觸高音譜表的不利局面而設計的“多段同期識譜”法。《少兒教學版》也因此在開篇安排了較長篇幅(第一至第四課)的識譜教學課程,來為這種設計服務。因此,第一至第四課是基礎的基礎,一定要安排足夠的課時教學。
由于開始學習,學生就需要認識記住三個位置的do re mi fa sol,教師要畫一個大譜表,將這三組不同高度的音寫在上面,給學生呈現認識記憶對象的全景,幫助理解掌握三個位置do re mi fa sol的高低關系。
二是觸鍵改進。原版《拜耳鋼琴基本教程》用連音觸鍵入門。而《少兒教學版》采用非連音預備練習入手再過度到連音觸鍵入門。連音觸鍵入門的缺點是,難找到手指對手臂重量的支撐點,易造成手指第一關節內折和手腕緊張手臂僵硬。非連音觸鍵入門,則可以通過體會手臂重量落在指尖上的感覺和手指“站立”感覺找到支撐點,同時,手臂和手腕處于聯動狀態,不至僵硬。
《少兒教學版》非連音觸鍵預備練習包括第3頁的兩個小練習,第4~5頁的9個右手練習和第7~8頁的10個左手練習。通過彈奏這些練習,能有效解決后面連音觸鍵練習時手指、手腕、手臂緊張的問題。
二、單手和雙手觸鍵的練習
左、右手觸鍵練習的24條練習可分為三部分教授。第一部分1~12條,第二部分13~18條,第三部分19~24條。雙手觸鍵練習部分,分雙手反向和雙手同向兩次教授。這一階段的練習直截了當,很有效,但較枯燥,對興趣和樂感培養不利。必須編配相應的、有趣味的小兒歌配合教學。如:1~12條用《我的小貓咪咪》和《瑪麗的小羊羔》配合教學,13~18條用《蜜蜂做工》或《我愛我的幼兒園》配合教學,19~24條用《粉刷匠》配合教學。老師要將兒歌寫在兩個高音譜表聯合的譜表上(上行:小字2 組,下行:小字1 組),供學生單手練習和雙手練習使用。自編補充兒歌的音型組合用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使其與學生這一階段認識的音符一致。這些小兒歌連斷結合的彈奏,有利于手臂和手腕在運動中放松,也有利于手腕吸氣習慣的培養。
《少兒教學版》在左、右手觸鍵練習后面、三手練習后面、第10與14條后面及第18條的補充練習中,都安排了低音譜表的識譜彈奏練習。這是《少兒教學版》為充實高音譜表與低音譜表同期識譜的構架而設置的。一定要讓學生認譜彈奏。
三、主題與變奏和不同節奏的練習
1、主題與變奏三手練習部分,是不同節奏小樂段的識譜彈奏。不同音符及休止符的識別數拍彈奏,樂段分句和手臂帶動手腕吸氣是這部分練習的技術重點。此外,讓學生傾聽節奏和伴奏織體變化,培養樂感,鍛煉與老師默契配合彈奏也是這部分練習的教學內容。
2、不同節奏的練習
3~7條是不同節奏的練習,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體會節拍特點和節奏變化,記牢全音符、二分音符、付點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及它們的時值。
3、在進入第8條前,可插入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少年兒童電子琴初級教程》第18~19頁中的,《娃娃跳舞》、《溜冰》、《圓舞曲》三首小樂曲,分左、右手彈奏練習。這三首小樂曲非常富有練習價值和兒童情趣,對手指力量轉移,手腕自然跟隨運動和手腕吸氣習慣培養都很有好處。同樣,也需要老師將兒歌寫在兩個高音譜表聯合的譜表上(上行:小字2 組,下行:小字1 組),供學生練習。
四、雙手配合的預備練習
第8~10條為雙手協調配合的預備練習。根據學生情況選擇8與9或8與10兩條即可。第11條練習除雙手協調練習外,還要訓練學生聽辨左、右手單獨彈奏旋律音的不同和雙手同時彈奏的“二人重唱”效果,及訓練傾聽與教師合奏的多層組合的和聲織體效果。以此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樂感。
《拜耳鋼琴基本教程》的許多練習,雖然沒有具體的音樂形象,但卻很有音樂情趣。比如:19與25條左手和右手的“輪唱”,16條的恬靜感,31條的豪邁感,37條左右手彈奏似兩人一唱一附合的感覺,等。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這些情趣,以增強練習的樂趣。
學到第82頁,學生手指已有一定彈奏能力,需要通過斷奏練習增加指尖觸鍵的敏捷性。教材中沒有練習斷奏的專門曲目,82頁第一段練習彈熟后,用手臂彈奏非連音的方法分手彈奏,作斷奏預備練習。然后,插入《少年兒童電子琴初級教程》第13頁中的《小雨點》作斷奏練習。
五、雙手配合彈奏的初步練習
第12~31條,是雙手配合練習的初步階段。這部分設置了不同音型組合和不同手指配合彈奏的練習,練習曲目較豐富。但是,這一階段的曲目技術上重疊的地方多,如果逐一彈奏,容易引起學生厭倦,可根據學生情況刪去一些不必要的練習。
一般而言,第12、13、14三條是第15條的預備練習,這三條可以不教,著重上好第15條;第17條和第20條的技術在第21條和后面練習中能夠得到解決,17與20兩條可以不彈;26、27、30的技術在該段的其他練習曲中已得到訓練,這三條也可以舍棄。
第16條有一定難度,放在第21條后面教學更合適些。第28條高音部分是帶有旋律的,要將旋律音提出來用非連音奏法單獨練習。第29條,教材將同音連接線練習的難點提前作預備練習,有效分解了彈奏這條練習曲的困難。
《少兒教學版》雖設置了一些低音譜表的教學內容,但這一期間還是缺少低音譜表的練習曲目,同時也缺少兒童熟悉的樂曲。因此,老師可在大譜表上用二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編配《小星星》鋼琴譜,放在第21條后面教學生彈奏;在31條后面插人《兒童鋼琴初步教程》第一冊中的《午睡歌》和湯普森《現代鋼琴教程》第一冊中的《湖上天鵝》教學。這樣,一方面能增加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鞏固低音譜表的識譜成果,使高音譜表與低音譜表同期識譜的教學構架有曲目支撐。
六、高音譜表上加線間音符認識彈奏的練習
這部分包括第32~34條和第41~43條。這部分四手聯彈,除了識譜和與教師默契配合彈奏的訓練外,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傾聽和聲織體,感受伴奏織體的變化,體驗中低音區聲音的厚重感,培養兒童的聽辨能力。
七、高音譜表下加線間音符認識彈奏的練習
第35~40條是高音譜表下加線間音符認識彈奏的練習。《少兒教學版》在高音普表下加線間音符認識彈奏前,安排了下加線間識譜彈奏的預備練習,解決了原版教程直接出現下加線間練習曲,造成學生不適應的問題。這部分的主要教學目的是下加線間音符的認識彈奏,教材安排了六首練習和一首兒歌,曲目顯得多了點。不一定全部都彈,建議舍棄第35和38兩條。
八、總結與拓展練習
通過上加線間和下加線間音符的認識彈奏,教師要將學過的音在大譜表上串起來,結合第105頁的大譜表與鋼琴鍵盤對照表作整體復習(課本中的圖表較小,教師要打印一張大的彩色掛圖輔助教學)。再將下冊25頁的八度跳躍練習和33頁的音階練習前移到43條后面教學(大調音階構成的樂理留到以后再講,八度跳躍練習的節奏放慢一倍),加入《兒童鋼琴初步教程》第一冊中的《跟我學》作拓展練習。
結束語:
《拜耳鋼琴基本教程》是一本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教材,呂德玉、賈方爵、張旗三位老師成功編寫《拜耳鋼琴基本教程》少兒教學版,說明《拜耳鋼琴基本教程》的一些不足能通過適當改編和融入新的內容來完善。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進行將其他教程好的材料融入《拜耳鋼琴基本教程》構架體系的實踐,探索充實完善《拜耳鋼琴基本教程》構架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途徑。讓這本教材在兒童鋼琴教學中更好的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拜耳鋼琴基本教程》少兒教學版,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拜耳鋼琴基本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8月北京第一版;
[3]《少年兒童電子琴初級教程》(修訂本),萬寶柱 編著,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
[4]《兒童鋼琴初步教程》;
[5]湯普森《現代鋼琴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