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蘭
摘要: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我們的教學重點。那么,該如何培養這這階段學生的思考能力呢?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擯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再適當的指導學生,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思考能力;培養;數學
新課改明確指出要“以生為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大多數教師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上體現的是教師的思考替代了學生的思考,大部分的學生都是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無疑是在降低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數學思考能力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特別重要,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作用很大。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小學生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通過教學情境來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選擇日常生活中可見的事物來展開教學,確保教學內容的具體性和可感性,也就是說,小學數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積極的創設符合數學學科教學規律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環境下學習和思考,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和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境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對數學的認知。在這樣的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下,教師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也就是說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二、通過實踐操作來鍛煉學生自己的思考能力。
經過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聽老師講,其課堂教學效率往往很低,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也高不起來。反之,如果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既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較高的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去發現、去學習和思考。比如,教師在教授可能性知識的時候,如果只是通過教師的口頭語言來講解,而不是讓學生親自實踐,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很不佳的。因此,我們在教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的能力,尊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識。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鍛煉。
三、通過合作交流不斷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
“合作交流”這種富有創造意義的教學方法,被很多國家廣泛采用。合作就是指讓學生圍繞某個一樣的主題相互幫助、相互學習:交流是指學生在共同的學習過程中,通過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教學實例證明,合作交流是一種高效率的教學方式之一,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增進同學們之間的同學情,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合作交流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發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合作交流這種教學方式是講求時機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換句話說就是,合作交流這種教學模式在建立在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礎上才得以進行的。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關鍵時機,再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成績。比如,在講解加減乘除時,為了讓學生區別什么是“加”、“減”、“乘”、“除”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他們一組數據,再讓他們分別用“+”、“-”、“×”、“÷”進行計算,得出答案后,進行比較,比較發現這四個小小的數學符合原來差距那么大。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有了這種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才能保證教師各項教學任務高效完成。合作交流這種教學模式,既鍛煉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還對學生學習新知識和鞏固舊知識作用很大,且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成就感。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要從實際出發,從新課改的本質出發,從“教”與“學”的本質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學生的學習的引導者,教學生知識,教學生學會“學”,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作為教學中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