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安

讓學生自由、開放地學習,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之一。開放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寬暢平臺,成了當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然而在聽課中我卻發現,許多教師盲目崇尚開放教學,課堂教學雖然有了喧嘩與熱鬧,但是卻少了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與目標的有效達成,這種情況應引起廣大教師的思考。下面是聽課中收集的兩則案例:
案例一:誰能根據這組圖形提一個數學問題?
這是一年級的《找規律》一課,在鞏固練習中,教師出示了如下一組圖形:△●□△●□△●□△●□△●,問:“誰能根據這組圖形提一個數學問題?”結果學生按照常規經驗,都從量與量的關系上設問:“△●□一共有多少個圖形?”“●比□多多少個?”“涂色的圖形比沒涂色的圖形少多少個?”……教師感到很掃興,只好說老師幫你們提幾個問題:“這組圖形的排列有什么規律?”“這組圖形接下去一個是什么圖形?”繞了大半圈子又回到了師問生答的活動中。
案例二:誰能提出數學問題?
這是一節二年級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練習課。教師出示:李東有100元錢,準備購買下列圖書。
《安徒生童話選》 《少兒畫選》 《十萬個為什么》
24元 17元 28元
教師讓學生根據以上信息,問:“誰能提出數學問題?”結果學生一口氣地提出了如“《安徒生童話選》和《少兒畫冊》一共要多少錢?”“《少兒畫冊》比《十萬個為什么》少多少錢?”“李東買一本《少兒畫冊》,還剩下多少錢?”等等簡單的一步計算的數學問題。教師只好提醒學生:“大家還可以提買兩本圖書,還剩下多少錢的數學問題?!睂W生接著才提了一些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可是這時課堂教學時間已過半,教師感到很失望。
綜觀以上兩則教學案例,之所以偏離教學目標,產生教學內耗,很大程度是教師片面追求時髦,盲目迷信開放教學所致。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思考空間太大,盡管為學生展示個性提供了寬闊的平臺,但也易使學生隨意地作出選擇、判斷、回答。把開放異化成了放任,不但背離了教學目標,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人為降低了所提問題的思考價值,遠離了學生的認知“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的智慧無法得到發展。
在“案例一”中教師沒有對所提數學問題作出提示或提出要求,學生在定勢的影響下,提出的是背離本節課教學目標的數學問題。這種一味追求開放的教學,因思維空間太大而使問題失去了針對性、方向性。
在“案例二”中,由于教師放手讓學生隨著提問,結果學生無需思考,提出的僅是簡單的數學問題,缺乏挑戰性與深度,以上開放教學只有外在花哨形式,而沒有內在實效的意義,課堂教學的優化也就無從談起,與新課程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事實上,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相對的、辯證的。任何教法的選擇,優化都應圍繞著教學目標的達成,以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主動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否則即使形式再花哨。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也是有度的。課堂教學應從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空、教學對象等因素出發綜合考慮,確定是否選擇開放教學,開放程度為何,教師應對學生開放性學習活動提出哪些具體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開放教學做到放而不亂,活中求實。就上述案例一而言,針對學生的經驗定勢,應對學生的思考作出提示,讓學生有的放矢,如可提“誰能根據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給這組圖形提一個與找規律有關的數學問題?”而案例二,針對具體的教學要求,應變全開放提問為半開放提問:“根據以上信息,你能提出用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嗎?”這樣放收結合,以收促放,使教學不游離于教學目標,學生學習活動在具有開放性的同時,更有思考性,進而促進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而得到發展、提升。
因此,我們應以冷靜、理智的眼光審視當前的開放教學,切勿一時地追求“放”,更不可以為課堂越開放,課改的味才越濃,簡單地把開放教學與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等同起來。只有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認知背景,精心實施開放教學,才能真正使開放教學收到實效,構筑有效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