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操作性原則;小學
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已經成為很多學校的常態課程,在各種各樣的評課、賽課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專家在評課中,總會強調“活動”二字,意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一定要突出其“活動”的特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也著重強調了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為主,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產生的一個直接原因。筆者認為,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思維、認知、語言等能力發展存在巨大差異這一現狀,心理課的形式和內容可以有所調整。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來說,抓住“活動”這一關鍵特征,對于上好小學心理活動課大有裨益。
第一,重集體互動,輕知識講授,體現互動性。
互動性包含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有別于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學科課程。在學科教學中,知識點的掌握對于學生來講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教學成果能夠較快地顯現,并且很容易被測量和評價,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中,更偏重對學生行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其教學成果往往是內隱的,其影響往往是細枝末節、潤物無聲的。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講,其認知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思維能力、語言能力還有很大局限,如果通過知識講授的方式去培養學生的行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認識自我”這一主題活動課上,如果教師對小學生講解“生理我”“心理我”“社會我”的概念,試圖通過這種方式讓小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認識自我,教學效果可能并不會理想。首先,這些概念的掌握對小學生來講比較有難度;其次,這些概念的掌握并不會促進小學生對自我的了解。如果教師轉變一下教學方式,將知識講授轉換為游戲互動,那么教學效果可能會不一樣。
有一位教師通過“大風吹”這樣的游戲,來促進學生們對自我的探索。“大風吹,吹什么?吹扎小辮的人,吹戴眼鏡的人,吹愛笑的人,吹喜歡幫助同學的人……”在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一游戲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去進行自我探索,了解自身的特征,有效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這些集體互動方式,可以創造一個開放、共享的氛圍,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充分鍛煉自身的人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會尊重他人,習得開放、積極、包容的態度,建立積極、和諧、內部一致的情緒情感體驗。
在一次評課活動中,一位教師提出了如何在心理活動課中傳授知識的方法。她認為,心理活動課中知識的傳授,不宜通過平鋪直敘的方式,由教師直接講授出來,而應通過學生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體驗、感悟等課堂生成,由教師總結、提煉出來,呈現給學生。筆者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輸出心理學相關知識,比直接講授知識,效果更好。
第二,重動態活動,輕靜態思考,體現動態性。
動態性是指讓學生在行為上動起來,有肢體活動,有相互協作與配合。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及聽課經驗發現,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教師的提問總會遭遇一些尷尬的場面,例如,學生的回答太表面化,內容沒有深度,答案并不是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等。同時,學生討論也比較流于形式,要么是各說各的,不會通過分析形成小組意見,要么是大家的注意力并不在討論問題上,導致討論過程并不會促進相互交流、學習與思考。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階段和特征息息相關。
因此,筆者認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尤其是低年級)應該輕靜態思考類活動,討論類、分享類、思考類的活動應該適度,多設計一些能夠讓學生動起來的“動態”活動。
筆者曾經觀察過不同類型活動中學生的反應,觀察結果顯示,游戲類活動的效果最好,學生的參與熱情最高,游戲后的討論也較有深度和內涵,如果在游戲過程中再突發生成一個小故事,那么其教育意義就更大了。
“桃花朵朵開”這個游戲經常被教師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這個游戲的規則是,當教師說“桃花朵朵開,桃花幾朵開”時,學生根據教師說的數字,自動結對,結對人數超過和不足該數都要受到懲罰。在這個游戲過程中,我曾遇到過兩個小事件。
第一件事是一個不太受學生歡迎的男生因為找不到結對對象,一把抓住了我。通過這個事件,我引導學生們說出這個孩子的積極品質,如機智、反應快等。
第二件事情是幾個小男孩誰都不愿意退出這個群體,導致群體里的所有學生都要接受懲罰。通過這件事情,我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個人得失與集體榮譽的關系。通過我的引導,在再做此類游戲,出現類似情況時,某些學生的反應是,既然有人注定是結不成對子的,那么他愿意自己成為那個游戲失敗的人,而不去影響其他同學的游戲結果。
第三,重行動引導,輕言語指導,體現操作性。
操作性是指學生在課堂中,需要更多地通過自己親身實際的行動習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而不是通過教師的言語指導去習得,即要做起來,而不是告訴他“為什么做,怎么做”。
在一次關于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教研活動中,教師們在討論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告訴學生為什么需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能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哪些方法。這些指導對真正促使小學生培養起良好習慣是很有難度的。通過讓學生動起來,指導他們真實地去做,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例如,有的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每次上課前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們做數字劃消游戲,以趣味游戲切實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要為教育服務,要為解決學生實際問題服務,落腳點必須是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生活。強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操作性、行動性,旨在促進學習的遷移,避免課堂與實際相分離的現象。
為了方便教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流程與標準,朝陽區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幾個步驟,大致把一節課分為“熱身區”“明理區”“實踐區”等幾個部分,其中“實踐區”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活動,促進知識的遷移,讓學生面臨實際問題時有計可施。
第四,重氛圍營造,輕理性說教,體現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是積極的、開放的和包容的,觀點是可以碰撞的,思維是可以交流的。教師不再是權威者和說教者,而是傾聽者和參與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潤物無聲的教育,不能僅僅通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去考察效果。如果用理性說教的方式去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這堂課的性質會轉變為德育課、班會課或者思品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營造一種輕松、安全、關愛的氛圍,師生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彼此坦誠的,學生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現自己的特點,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
曾經聽過一堂主題為“感恩父母”的課,課堂的氛圍非常沉悶,課程的主旨表達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授課的主要形式是教師講解,學生的主要活動是進行案例朗讀和討論、分享。無疑,這堂課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評價標準。“感恩父母”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主題,需要喚醒學生內心的情緒,喚醒學生對父母辛苦的認知。單純通過教師講授的方式,學生很難深層次地體會父母的辛苦。
也曾聽過另一堂主題為“感恩生活”的課,課堂形式比較活潑,學生的活動比較豐富,如用小星星為自己的狀態評分,“拍賣健康”活動,觀看《黃美廉的故事》等。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重在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感悟和思考,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陪伴者等,而不是講授者、說教者。
除此之外,情感性還體現在活動設置需要正向、積極。例如,在一次聽課活動中,課堂主題是“壓力應對”,在課開始之前,教師通過撒謊的形式虛構了一個壓力事件,“班主任說本課結束之后進行課堂抽測”。筆者能體會教師的用意,但是構建壓力事件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姑且不論“課堂抽測”是否能夠構成壓力源,這種方式本身就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第五,重積極引導,輕刻板評判,體現專業性。
專業性是指課堂中的內容要符合心理規律和心理學原理,不能有知識性錯誤,也不能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尊重生命,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一門關注人格發展、態度、價值觀等的課程。其探討的很多問題并不是“是與非”的問題,更多的是澄清學生自身的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朝著正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心理教師應該秉承客觀的態度,不可輕易對學生加以評判,而是在適當的情況下加以積極、正向的引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在一次關于“如何調節情緒”的課中,教師讓一位學生回答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壓力時是如何調節情緒的,學生撩起袖子,指著手臂上的傷疤,說:“覺得有壓力的時候,會用小刀劃手臂。”在聽到這個答案之后,教師的表情很凝重,幾秒之后快速恢復了鎮定,詢問這位學生是否有其他方式去緩解情緒,比如尋求同學幫助等。同時,追問全班學生,大家是否愿意互相幫助,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把班集體建設成大家心靈的溫暖港灣。當然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最后,這位教師讓全班學生喊出了“加油,我們共同面對壓力”的口號。此時,課堂的氛圍變得異常溫馨和諧,大家能夠感受到當事同學心中的平靜。相反,如果這位老師不夠專業,而是批評學生采用了一種錯誤的方式宣泄情緒,那么課堂效果可能會是另外的樣子。
除此之外,在課堂中應該避免一些知識性錯誤。例如,很多教師在講解“情緒調節”這一主題時,都會說“消極情緒于個人發展是不利的,會造成很嚴重的危害,所以我們必須消除消極情緒”,在澄清之后,會講授一系列調節情緒的方法。實際上,消極情緒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消極情緒,消極情緒也并不能被輕易消除。
以上的“五重”與“五輕”是筆者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操作原則的理解。心理健康教育有別于語文、數學等學科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需要突出“心理”和“教育”這兩個核心詞,在“心理”這個維度需要牢牢把握專業性,做到活動與學生的年齡特征相契合,課堂要體現出心理學科的“專業味”和“情感味”;在“教育”這個維度上,須牢牢把握活動要能應用到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中,要可遷移,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這一“鐵則”。只有將“心理”和“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北京,100026)
編輯/于 洪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