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艷
摘要: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脫胎于美術學教育,往往存在著重技法輕思維、重結果輕過程、重表現輕研究、重模仿輕創新、重才能輕倫理等等問題。設計責任的承擔者是設計師,為良善人生而設計的倫理觀念是藝術設計的更高層次。藝術設計教育的核心是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如果說創新性是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才”的方面,那么倫理素質的培養則是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德”的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在設計研究過程中既注重問題的提出也注重研究方法,對學生既注重技能訓練也注重思維創新。教師始終樹立德才兼備藝術人才培養目標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這也是藝術設計教育的更高層次。
關鍵詞:藝術設計;創新性;倫理修養;研究方法
檢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4-0133-03
從高校培養的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職業潛力而言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學生具有很強美術技法性而科學研究性較弱;學生具有較強的軟件技能卻缺乏創新性的設計思維;學生注重設計藝術的實踐性卻漠視專業倫理修養的提高。以至于在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展中經常可見各種手機、小家電的重復設計卻難覓殘障人士、社會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必需品設計;市場上常常為人詬病的過渡包裝也直接反映出設計教育中設計師社會責任感的缺失;綠色環保的設計思想雖然普遍熟知而真正能從產品設計細節上注重的可持續性優良設計卻很少。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倫理修養及創新能力的缺失將導致各種不負責任及低劣商品的出現,而這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一個的生活。教師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將設計創新能力的提高與設計倫理素質的培養相結合,塑造具有全面素質、社會責任感的未來設計師,這是每一位專業老師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到每一門課程授課教案中應當仔細思考的問題。
一、樹立“德”“才”兼備設計人才的培養目標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生源性質大多為美術生,學生學了若干年的傳統寫實繪畫技法,高考專業招生考試也以素描、色彩為主要考試內容。傳統的藝術設計專業培養模式脫胎于美術學,無論是從整個教師隊伍及學生培養方案的制定無不烙上了美術學學科的影子。張道一先生在早年的一篇文章中就寫道:“教育目標不明確,便不可能制定有力的教學措施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假若在教育者的頭腦中還是一個‘畫畫的獨立王國,或是以畫畫的思想來領導教學和組織教學,是永遠也不會辦好真正的工藝美術教育的。”一方面藝術設計教育注重美術技法的追求,另一方面隨著計算機技術在設計藝術中的影響,動畫設計、網頁設計、UI設計應用廣泛,軟件操作也成為本專業學生熱衷的專業技巧。然而藝術設計教育這種過分追求技能教育培養方式的后果是嚴重的。有一學者來我院作學術報告時曾嚴肅地指出國內建筑設計師的不負責的行為,在歷史古城不考慮周圍環境不考慮歷史緣故,一律為了商業利益而將整個城市面貌弄得面目全非,而這一些不負責的行為動則成百上千萬損失。這位學者不禁義憤填膺地指出:這就是一種犯罪行為。可見藝術設計倫理素質的缺失給社會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而這種不負責的行為還正在扭曲與左右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正如學者李硯祖所說:“設計責任的承擔者是設計師,從道德或倫理學角度而言,存有為良善人生而設計和用良善之設計為人生或者說服務于良善人生兩方面的責任或選擇。”學者潘魯生寫道:“設計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方式,自有自己的“境界”或“意境”。總體而言,其境界可以歸入三方面:一是功利的境界;二是審美的境界;三是倫理的境界,造物或設計,首先有為人所用的目的,亦即關涉人本問題,但它又涉及對自然物的加工、利用、改造諸方面,存在著一個環境,乃至可持續的問題,造物、用物乃至惜物,它與人的倫理道德相聯系。”倫理設計關注人的行為與需求,也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互利雙贏。另一方面一個設計師如果沒有設計創新能力也就相當于職業生命中沒有了血液沒有了生機。一個缺乏創新能力的民族總是受制于人淪為他國的制造工‘日本經濟在二戰的廢墟中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對于民族設計的重視,精密的日本電子產品與傳統的日式產品構成日本藝術設計的民族特征,也極大地拉動了日本的創意產業的發展,進而推進日本整個國民經濟呈現一種創意、智能、低能耗產業軌道上良性發展。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對于設計藝術學各專業學生培養的評價標準:(1)想象力,創造力,學生接受和選擇課題以及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2)多學科學習和應用多學科的方法與程度;(3)社會責任心,學生對設計師以及設計的社會責任的認識,(4)綜合能力;(5)推理和調查能力;(6)美學判斷力;(7)對信息的組織與分析能力;(8)對未來設計的深入思考;(9)表達能力,包括速寫表現、技術圖紙、運用理論和學術方式對設計觀念的表達、設計報告等;(10)自我激勵與自我學習的責任心。以上的藝術設計教育人才評價標準與傳統標準而言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設計觀念與教育理念的更新,將人才培養標準擴展到綜合素質的十個方面。
一方面是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德”,另—方面是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德”與“才”不可偏頗。教師應當樹立藝術設計專業“德”“才”兼備人才培養目標。
二、將“德”“才”兼備設計人才的教育理念貫穿整個培養過程
設計倫理觀念不能僅僅作為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而應該更多通過設計課題的具體實現過程來讓學生體會設計師的責任意識。從教學目標而言,教師樹立培養“德”“才”兼備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目標。從教學過程而言,教師抓住整個培養計劃的課程設計階段、學科競賽階段、畢業設計階段通過具體的設計課題得以提高。在教學方法上,變傳統式的授課式教學方式為探究式主動學習模式。從教學策略而言,教師應當將自己從教學的主角地位轉變到教學的配角地位。改變以往教師大多在傳授知識的一種狀況,更將自己變成類似于主持人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索解決問題。
畢業設計是學生一次綜合性、歷時較長、成熟期的設計過程,也是一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社會責任感的機會。以《公共安全井蓋》的工業設計為例。此題的選題源于一起突發的新聞事件。當時正值清明時節,湖南地區連綿暴雨,而此時一小區的下水道井蓋被盜,而連日暴雨導致一年青女子從此處經過時被沖入下水道身亡。這一事件引發廣泛社會關注。此事件的突發正值學生畢業設計期間,一學生看后震驚并引發該生設計安全防護井蓋的設計思考。選題確定后,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現場測量、人群訪談、調查研究等研究手段進行設計分析。正確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加上較強的專業素質與發散的設計創新思維使得該生畢業設計作品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而此生在畢業設計階段強烈地設計責任感與細致嚴謹的工作態度也得以提升。正如學者許平所言:“設計界都在強調素質教育,但是一說到“素質”,容易被簡單化到一些表面化的數字、成績、課目,但是我想更多的人會和我一樣,談到“素質”,會聯想到一種思想的能力、文化的感受能力和創造的基礎能力,那種正直、敏感、開放、合作的品格,進取與參與意識,負責任的社會意識,都應當被視為一種素質,對于設計人才的培養而言,在專業教學中強調這樣的素質與能力,就是一種最重要的素質教育。”
三、在設計研究過程中既注重問題的提出也注重研究方法
藝術設計的專業性質既具藝術性更有科學研究性,甚至說更多的時候藝術設計創作的研究性比重應當多于藝術性。創新能力的提高對于不同專業的要求與性質雖然有所不同,但本質是人對新知的制造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復制過程。對于許多工科研究生而言,創新過程是提出和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實驗、統計、比較分析等方法從而發現新知。雖然設計藝術專業與工科性質不同,但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本質上是一致的,本質是對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所具備能力的開發。因此,藝術設計的創新能力從本質而言是一種研究能力,只不過其具有藝術設計表現性質與創意思維。設計藝術學研究方法包括藝術圖像學、藝術符號學、比較學、調查研究法、文獻查詢法、實驗法等方法。以《盲人包裝設計研究》課題為例,在設計研究過程中既注重問題的提出也注重研究方法。首先,教師指導學生對于此課題進行前期調研分析。從市場調研而言,在國內市場盲人包裝幾乎沒有。從網絡期刊調研可知盲人包裝設計有部分學者對此開展了一定的研究。學者分析得出:盲人包裝不宜單獨設計否則增加廠家的生產成本;盲人包裝應當充分發揮盲人觸覺靈敏的特點告知盲人消費者商品的內容物、品牌名稱、重量、保質期、使用注意事項等必知的商品信息。其次,教師指導學生運用人群訪談、調查問卷等方法進行設計分析。同學們走訪了盲人特殊學校的盲人兒童及盲人按摩診所的盲人師傅。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得出盲人消費者根本無法從市場上買到適合盲人使用的包裝;盲人消費者也無法獲知包裝之內容物的有效信息。盲人在使用普通包裝時如遇到粉末狀的內容物,極易灑落。如奶粉、燕麥片、洗衣粉、豆類食品等。第三,教師指導學生對前期調研結論進行梳理歸納之后運用模擬實驗等研究方法開始包裝紙盒的設計。筆者細化了學生的設計課題為燕麥片盲人包裝設計。方案一,考慮盲人在取用燕麥片時容易灑落的狀況而設計了定量的內包裝。為了避免盲人對商品信息識別誤差而在包裝開口處設計了凸起設計,并在開口處加入盲文信息的設計以告知消費者必知信息。方案二以包裝紙盒的形式呈現為了告知消費者商品信息,在包裝開口處吊掛一小樣品包裝。盲人可以感知商品屬性且用盲文告知保質期、重量、沖飲方法等。為了避免盲人誤將包裝盒底部當作開口處以至商品灑落。設計小組討論分析在盒形開口處作突出的傾倒口型設計,為了使盲人能夠準確掌握每次使用燕麥片的份量,特意在紙盒上端粘附一個可快速折疊成形的小量杯贈品。在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設計適當的倫理課題,培養學生敏銳發現問題的意識以及運用適當研究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及綜合素質得以提升。
四、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既注重技能訓練也注重思維創新
教師通過學科競賽的公益主題設計激發學生的創新性與責任感。正如李硯祖先生所言:“藝術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讓學生學會創造,教學、科研與創作相互依存,將教學過程與培養目的貫穿到從事藝術創作的全過程,藝術教學不是知識的積累和重復,在學習的過程中蘊含著創造。”藝術設計專業每年各種國家級別的學生競賽很多。例如全國大學生廣告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競賽、芙蓉杯工業設計競賽、金犢廣告設計大賽等等。藝術設計類的學科競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專業教學水平,由于其較強的時效性與競爭性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大多數學生都能夠踴躍參加,甚至即將提交作品時期會晝夜加班設計作品。一個很好的廣告創意在教師的引導和頭腦風暴式的討論中產生,以《盲人公益動畫廣告》為例。此選題為全國大學生廣告競賽的公益主題。作為廣告設計競賽而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創意往往是競賽環節的關鍵。全國大廣賽動畫作品時間限制為30秒。因而廣告作品腳本創作簡潔、分鏡頭較少。腳本一:畫面伴著優美流暢的鋼琴琴鍵—直在跳躍,最后嘎然而止出現動畫的字幕“看不見的世界,看得見的精彩”。此腳本雖然畫面沒有出現盲人的元素但是從創意上隱喻盲人的世界雖然是黑暗的,盲人的聽覺卻比普通人更為靈敏,如果盲人能夠發揮自身特長同樣可以擁有精彩人生。他們同樣可以用另一種角度與世界對話。腳本二:風和日麗的草地上,一群小朋友正在一位年青女老師的帶領下玩捉迷藏的游戲。在這群游戲的小朋友中間有一位是盲人兒童。小朋友們開心地玩著游戲,輪到這位盲人小朋友時,老師貼心地將紅領巾系在盲人小朋友的眼睛上。此腳本的創意在于對于盲人、尊重不是一種同情而是一種真正的平等。創意是廣告設計的靈魂,也是最能激發學生個性與活力的方式。可以通過學習各種優秀的設計案例獲得啟發,然而又不能為這些實例所禁錮。小組式的討論形式,集思廣益式思考將盡可能地迸發出思維跳躍式的點子。教育學認為每個學生的特質不相同,因此教師對待不同的學生重在因材施教。對于創意性的思維,有些學生天性思維約束較少,思維方式跳躍性強。對于這類學生教師只要適當引導激發就能讓其迸發出許多出彩的創意。藝術設計當然離不開較強的表現能力,包括手繪能力與計算機操作能力。教師應當通過具體的課題設計及教學方案的實施寓技能教育與美學教育于創意思維中。
結語
倫理修養與創新能力是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德”與“才”的兩個方面。教師應當將“德”與“才”素質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培養過程。無論是課程設計、學科設計競賽還是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教師都可以適當導入具有倫理性質的主題設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研究方法的導入與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制約藝術設計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瓶頸。將設計藝術學常見的調查研究方法、圖像學、符號學、實驗研究等方法用于倫理主題設計當中。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既注重設計表現更要注重設計創新思維開發引導。通過思維跳躍性聯想建構,將事物的進行跨界處理,打破慣性思維給人習以為常的世界。教師組織學生研究各種倫理性質的課題,一方面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創新思維、研究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學生作為未來設計師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在研究過程得以深刻認識。一個“德才”兼備的設計人才才是社會所需創作生命旺盛的人才,為良善人生而設計和用良善之設計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