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霞
語文教育引領著學生各方面的成長,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而閱讀教學又是構筑語文教育的基礎。閱讀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清楚的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生階段,他們的言語、思維、記憶能力都有很大的發展,充分的閱讀能夠培養他們積極的情緒,促進其人格的健康發展、想象力的豐富,從而影響他們的人生發展。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激發閱讀興趣是手段,培養閱讀能力是過程,養成閱讀習慣是結果。因此我們可以從師生關系,學習動機,學習過程,能力培養,審美情趣的形成幾方面,來看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一、師生友愛是學習的前提
教師在教與學的關系中一直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學生,這種感染作用更為突出。學生對教師是真誠的、尊敬的、充分信任的。如果教師對學生是愛護的,那么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會形成良好的教與學的關系;反之,就會引起學生的厭惡與反感,更會間接引起學生對于教師所教學科的反感。如果語文老師是一個風趣幽默和藹可親的人,那么學生自然而然的會喜歡這個老師,進而喜歡語文。如此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將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教師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引導者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有效的一種方法。創設問題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學生產生疑問,渴望從事活動,探究問題的情境,經過一定的努力能成功解決問題的學習材料、條件和實踐。由于課內的閱讀時間有限,小學生的閱讀實踐主要在課外,那么就需要教師們在學校里要做好正確的引導。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提出要求,如每個星期都要讀一篇小文章,在讀文章之前,教師們可以從文章中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渴望,并在閱讀的過程中完成這些問題。比如低年級(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經常讀的成語故事中的《盲人摸象》,我們可以從學生們都見過的大象入手,先問學生們他們印象中大象是什么樣子的,再讓他們去讀故事,讀完之后說一說在故事中盲人心中的大象是什么樣子的。有了有趣的提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愉快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了進一步的學習需要。這就從低年級時為以后的閱讀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到了相對高的年級,學生們會因為對閱讀的興趣而自行閱讀課外書籍無需教師的引導才去閱讀。
2、檢驗啟發成果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而學習動機則是學習興趣養成的重要前提。教師的責任便是通過教育措施使其形成、發展學習動機。過了啟發階段之后,教師應該在一定時間內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果和檢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沒有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并且使學生看到自己通過閱讀所掌握的知識是不是在逐漸地增多。學生知道自己的進步會產生相當大的激勵作用,看到自己進步會增強信心,提高學習興趣,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可以及時改正,并加倍努力,力求獲得更大的成功。有人這樣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重視閱讀,教會閱讀,大量閱讀,理應成為語文教育重要策略與目標之一。因此要用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多閱讀、愛閱讀。
三、學生是興趣培養的主體
1、從學生的興趣入手
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體驗,特別是對個體的認知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某一事物感興趣,就是這一事物最容易激發大腦皮層的興奮,并且使興奮持續下來,而這種興奮則是大腦對該事物的認識、理解、記憶的最佳狀態。要讓學生認識閱讀的重要,體驗閱讀的快樂,就必須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興趣是閱讀的驅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學生就會擠出時間去認真閱讀,并在閱讀中吸取有益于人生的養料。
根據自己所教對象年齡小的特點,在教學的設計上,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實際和學習課文的愿望出發,采用多種方法組織教學內容,如講故事的形式,演講的形式,詩歌誦讀的形式,猜謎的形式等等。讓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的閱讀有富有新意,從而激發了學生們閱讀的興趣,走進了閱讀中。
例如:學習《司馬光砸缸》一課,在教學上,自己采用體驗“角色表演”的方法,帶領孩子們進行了課本劇表演,也進行了簡單的場景布置。首次表演時,教師本人擔當司馬光這個角色,突出表演出司馬光在危急的時刻,在其他伙伴驚恐逃跑的狀態下,把小小年齡就能臨危不亂,膽識過人的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來。學生通過角色的體驗,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從這樣一種教學活動中也進行了人格品質的培養。教師在培養閱讀興趣中扮演了引導者的形象,而學生才是閱讀的主體。學生的主動閱讀才是興趣培養的主要目的。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學生通過閱讀汲取知識,獲得信息,得到感受。
2、在閱讀中養成閱讀的習慣性
養成有規律的閱讀習慣十分有必要,學生定期讀書,不斷從書中得到知識,閱讀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學生掌握了閱讀的技能,并且隨著閱讀技能的熟練掌握,閱讀的效率也可大幅度提高,因此學生可以讀一些更為高深的書籍,比如從讀童話故事到讀一些趣味性較強的長篇小說,這對個人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有效、廣泛、快速地閱讀,是學生快速提高文化底蘊的關鍵路徑。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地進行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教學中自己采用了一周一次的展示“我的采集本”活動,交流閱讀中記載下來的好詞、好句、好片段,每月一次經典的詩歌朗誦、故事演講、手抄報評比等。對于課外的閱讀,自己經過篩選,每周都為學生推薦一組文章來閱讀。在這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高,閱讀習慣也逐漸養成。
四、興趣閱讀與審美養成
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是學生開始閱讀的一個開端,最終的目的是要養成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小學生的思維還比較幼稚,這就需要他們通過興趣閱讀來不斷的充實、深化自己的認知和審美能力。高爾基曾經說過:“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的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這種美好只有通過閱讀才能體會,在具有趣味性的閱讀中,學生們獲得了愉悅的閱讀體驗,并且體驗到了文字的、語言的優美性,閱讀的過程就是建構審美觀的過程,這對于學生們的審美思維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小學生們有了一定的審美思維能力,他們就會在自主的選擇閱讀中,開始了解什么樣的書籍是好的書籍,適合自己的書籍,這樣就會更加有效的吸收書籍中的信息,吸收適合自己的有益的知識。小學生們所具有的審美能力,會帶來審美的愉悅感,這使得小學生們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的狀態,使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更好的開發。
五、營造氛圍給予空間
孩子的天性都是愛閱讀的,現在的孩子之所以不愿意閱讀,很少閱讀,是因為社會環境,家長,老師不給他們時間、空間。孩子的課余時間都是在補習功課、上各種特長班和在電子游戲中度過。總是一味的追求分數,鼓動孩子應對考試,孩子的時間被無情的剝奪。古人云:“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共其光曄。”閱讀,乃是孩子成長的“根”和“膏”。切實把閱讀作為孩子學習的重要部分,“養其根”“加其膏”只有這樣,孩子的人文情懷、精神境界、自身素養才能得到飛躍。才能在教育中把興趣閱讀真正的落到實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只有感興趣才會全身心的投入進去,雖然閱讀興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充分調動學生、教師、家長的積極性,把閱讀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推進素質教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