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柳 沈 軍
(重慶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重慶 400016)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重慶地區的應用
任 柳 沈 軍
(重慶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重慶 400016)
養老模式;醫養結合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重慶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1.65%,是我國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1〕。這種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老齡化現狀給重慶地區的養老問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探索出一種適合的養老模式迫在眉睫。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養老模式各有不同。瑞典〔2〕是北歐福利型養老模式的創始者,屬于典型的政府養老模式。國家制定養老政策,郡為老年人提供社會服務和住房、市負責老年人的健康和醫療。英國〔3〕以社區為主,對老年人實行養老個案管理模式。澳大利亞〔4〕的養老模式主要以老年公寓、老年護理院及社區照料為主。日本〔5〕推行密切型社區模式,老年人大部分時間在自己家里接受全方位居家養老服務。
面臨我國老齡化現狀,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確立了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的目標。在此基礎上,上海市形成了“9073”養老服務格局〔6〕,90%的老年人通過自我照料實現居家養老,7%由社區提供專業化服務和照料來養老,3%入住養老機構集中養老。王濤〔7〕主張長春地區構建以地方高校為依托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王磊〔8〕對吉林地區100位老年人的走訪調查研究表明,該地區除了傳統的家庭、機構養老模式之外,還有18%的老人選擇旅游養老。不難看出,受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保障制度等影響,養老模式的選擇并非固定單一,也不可盲目照搬他地模式。
影響養老模式的因素主要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政策導向和人口因素等〔9〕。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重慶的地域條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經濟的發展。《2013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0〕顯示2013年重慶市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5 216元,經濟增長總量、經濟質量、可持續發展能力均低于其他三個直轄市。
東方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重視代際關系,重視家庭利益,反映在養老問題上,表現出家庭對贍養老人強烈的責任認同〔11〕。然而,重慶城市家庭中“421”、“821”家庭非常的普遍,35%的城市家庭要贍養4位老人,35.6%的城市家庭每年花費超過1萬元,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遇到了經濟和精力上的雙重困境〔12〕。
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較大,89.1%的被訪者認為有必要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3〕。584萬重慶老人中90%愿意選擇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重慶市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于2006年剛剛起步,開展此項工作的社區少、實際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數量少、服務內容項目少(大多僅限于送餐、家庭保潔等家政類服務)、參與居家養老工作的人員少、經費投入少。有文獻報道〔14〕,江北區參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大約200余人,真正能享受政府每月300元購買服務的不足60人。
重慶市養老機構用地規劃緊張,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的文件顯示截至“十一五”末,全市有城鄉養老機構1 297所,床位10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機構床位18.9張。加之機構養老的費用較高,一般家庭難以承受,且服務的護理人員總體素質偏低、年齡偏大、持證率低〔15〕,使得機構養老在重慶地區也不能獨當一面。綜上,重慶養老問題面臨著:家庭養老“子女有心,贍養乏力”;社區養老“投入不夠,專業性差”;機構養老“用地有限,護工短缺”等尷尬局面。
有學者〔16〕把老年保障分為三個層次:老年醫療、老年醫療護理、老年照顧,即醫、護、養三個方面。目前大多數養老機構采用“醫養分離”的照料模式,醫療機構對老年患者僅提供門診和病重時的短期住院,養老機構一般只提供生活照顧和護理,一些條件好的機構也只是配備簡單的醫療設施〔17〕。同時,大部分醫療機構都是綜合醫院,僅重視老年病人急性期的治療,對需要綜合評估、康復治療的老年病人無暇顧及〔18〕。在醫院與養老機構分離模式下,老年人的醫療和護理需求難以同時得到滿足,生活質量及滿意感指數得不到提升?!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探索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新模式”,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正是在這種國情下應運而生〔19〕。
2014年重慶市兩會上,市人大代表石淑蘭明確提出《關于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產業,逐步建立“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模式的建議》,被列為市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第0896號重點建議。提倡在大社區環境下依托醫院優勢,打造堅實的后方養老機構,為社區居民創造出一種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護理、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重慶具體有以下三種。
第一,由現有的醫院發揮醫護資源優勢創辦養老機構。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醫附一院)青杠老年護養中心為例,它是經國家發改委批準、全國首家大型公立醫院主辦的養老機構,重醫附一院對護養中心提供便捷的醫療護理技術、儀器設備及權威的醫療服務支持,護養中心開設有門診、慢病區、康復中心等,涵蓋了老年科、神經內科、康復科等與老年疾病相關的學科。當護養中心的老人出現了嚴重的病情,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時,24 h待命的救護車可在第一時間將老人轉往醫院,保障老人的安全和健康。確保為入住老人提供專業的醫療保障,實現“醫療、康復、護理、養老”全程無縫隙服務。
第二,由大型養老院創辦老年醫院或老年醫療保健中心。以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為例,??滇t院為其二級部門,與福利院相隔而建,醫院設有門診部、住院部和老年康復中心,對老年呼吸內科、心腦血管疾病、精神衛生、老年康復尤為擅長,醫院建立了老年人疾病信息檔案,每日都能進行巡診回訪服務。真正做到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休養為一體的優質養老服務。
第三,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聯合創建醫養結合機構。對此,重慶市政府辦公廳2012年出臺的《關于扶持發展社會辦養老機構的意見》(渝發辦【2012】 252號)指出,鼓勵社會辦養老機構完善醫療服務功能,為老人提供必要的醫療、康復服務。具備醫護專業人員和設施條件的社會辦養老機構,經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審批后,可設立醫院、門診部、衛生室等醫療機構。對于不具備自辦醫療機構條件的養老機構,可與附近醫院簽訂合作協議,由協議醫院提供醫療服務。以渝北區的民辦機構桂湖老年公寓為例,該公寓與就近的龍湖醫院建立了合作關系,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每天到老年公寓,對老人進行檢查和詢問,了解入住老人的健康情況。這樣的合作形式優點在于不受地域條件的限制,老人在自己居住的社區附近就能享受到專業的醫療、護理和康復服務。
綜上所述,在重慶市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區養老服務嚴重不足、機構養老支撐無力的現狀下,推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可以讓老年人既不因為慢性疾病而長期占用醫院床位,有效地減少醫療資源過度浪費,又能充分發揮醫院資源優勢,彌補機構、社區和家庭養老服務的不足,從養生、保健、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的各個方面為老年人提供持續性的服務。
1 領導決策數據分析中心.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解決〔J〕.領導決策信息,2011;(21):30-1.
2 劉靜林.西方老年福利制度及我國的思考〔J〕.求索,2005;(5):75-6.
3 Powell JL.Personalization and community care:a case study of the British system〔J〕.Aging Int,2012;37(1):16-24.
4 孫建萍,周 雪,楊支蘭,等.國內外機構養老模式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7):1264-6.
5 王 偉.日本家庭養老模式的轉變〔J〕.日本學刊,2004;(3):98-109.
6 王美玲.“9073”的上海養老格局〔J〕.中國投資,2013;(4):83-5.
7 王 濤.以地方高校為依托構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可行性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28(1):91-2.
8 王 磊.當下吉林老年人養老模式的思考〔J〕.社會學研究,2011;(8):96.
9 胡明玉.養老模式影響因素分析〔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53-6.
10 重慶市統計局.2013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重慶日報,2014-3-13(13).
11 姚 遠.對家庭養老概念的再認識〔J〕.人口研究,2000;24(50):5-10.
12 何翠花.重慶市家庭養老助老服務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2): 12-3.
13 梁 捷.十城市萬民老年人居家養老狀況調查發布〔N〕.光明日報,2014-2-28(10).
14 呂鴻翔.重慶市江北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J〕.重慶行政,2013;(1):46-1.
15 曹梅娟.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相框調查〔J〕.護理研究,2008;22(2):3299-301.
16 湯文巍,湯文璐,程曉明.特大型城市老年醫療護理保障的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2;21(12):22-5.
17 張立平.把老年“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做成最美的夕陽產業〔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496-7.
18 劉 瓊.談醫養結合養老新模式〔J〕.企業家天地,2013;(8):23.
19 吳紅洛.探索實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N〕.安徽日報,2013-12-23(9).
〔2015-11-27修回〕
(編輯 苑云杰/杜 娟)
沈 軍(1969-),女,主任護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護理教育與老年護理研究。
任 柳(1990-),女,碩士,助教,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
R47
A
1005-9202(2017)07-1782-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7.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