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婉敏
摘 要:社區是幼兒發展中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微觀環境,它蘊含著學校內部所不能擁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它對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康的心理、智能的發展、人文素養的提高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幼兒只有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下才能釋放他們天真爛漫的天性,人文素養也是在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互動中不斷得到提升。
關鍵詞:社區資源;幼兒;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001-01
現代幼兒教育一再提倡“能在室外活動的就盡量不在室內活動”,這一點與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不謀而合。陶先生強調:“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之中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作為教育者我們非常清楚“大自然”、“大社會”蘊藏著未知的、無窮無盡的可挖掘和利用的教育資源,它們對幼兒有一種天然吸引魔力,常常不需要老師過多的言語指導也能觸動著幼兒的感知覺、刺激著他們的頭腦。
一、依托社區環境,培養環保意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要“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為此,我們一方面以“植樹節”、“愛鳥周”、“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糧食日”等環保節日為契機,讓幼兒到周邊小區參與節水宣傳,并通過詩歌、故事、繪畫、手工、種植等形式培養幼兒環保的好習慣,從小做個環保小衛士。另一方面拓展人文教育活動渠道,組織幼兒到城北文體公園、中新花園、百匯商場、永惠藥店等地方進行環保宣傳,使幼兒更好地親近社會,在實踐中拓寬視野,增長知識。
二、依托小區場景,培養禮儀意識
對幼兒而言,生活小區花園里形態各異的樹、綠茵茵的草地、彎彎曲曲的小徑、休閑的亭子等景物,以及保安、清潔工、裝修工、電工等形形色色人和物構成的情境猶如一個小社會,它更接近幼兒生活的場景,也有助于幼兒體驗文明禮儀的良好品質。如三個年齡段“一課三研”的戶外情景講述活動選擇筆者所在幼兒園對面的生活小區來進行。每次幼兒在小區門口,學會主動與保安微笑著打招呼;在整潔的小區內,體會小區清潔工的勞動不易,懂得幫忙撿枯葉到垃圾桶,知道環境的保護靠大家;學會愛護并禮讓小區里的小寶寶玩滑滑梯,珍惜小區的設施設備、一草一木。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與外界人事物的互動中體驗禮儀品質,學會如何做一個與人打交道的個體,其教育效果遠遠勝過課堂上的說教。
三、依托閩南建筑,培養人文意識
保留閩南建筑美的記憶,學會保護歷史,傳承傳統人文教育是不可忽視的課程。現代建筑高樓林立,豪華而同一風格,相比之下古樸的建筑是那么的不顯眼,其中蘊含的歷史和人文信息是現代建筑無可比擬的。對于閩南古民居、古建筑的保護意識幼兒還是很模糊淡薄的,為此我們嘗試在大班開展一系列“熱愛古建筑,保護古建筑”的活動,把西北社區古樸的“劉望海故居”作為大班幼兒進行傳統人文教育的場地,確定教育目標和教學方案后,組織幼兒進行實地參觀、講述,體驗古建筑的古典美、結構美、線條美,了解古建筑的歷史和人文價值。城市的開發,許多古建筑四周往往被高樓包圍起來,古老與現代更映襯出“藍天白云下的劉望海故居一群孩子們在玩耍”,這是多么悠然的場景。幼兒用筆描繪了閩南建筑美;用紙筒上色作琉璃瓦;用牛皮紙剪成燕尾脊…….幼兒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了對家鄉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愛。
四、依托節日教育,培養傳統美德
愛是兒童心理需要的核心,是啟動兒童人格健全發展的力量之源。開展“愛的教育”對幼兒的來說很抽象也很具體。我園以重陽節為契機,每年開展不同主題的重陽節親子活動,如“九九重陽尊老愛幼、文明禮儀伴我成長”、“九九重陽、敬老久久”等主題的社區親子活動,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社區的老人們與幼兒互動,即老幼聯歡進行同樂,“我給奶奶捶捶背”、“我給爺爺送鮮花”等節目讓幼兒懂得了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孩子們幼小的心中埋下愛的種子,激發幼兒尊老愛老的情感。在老幼互動其樂融融的過程中,幼兒也體味被愛的人文關懷。
五、依托主題游戲,培養感恩情懷
目前,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當,往往容易造成幼兒嬌生慣養,不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在幼兒園里表現出破壞別人的作品。幼兒還不懂得感恩是什么?因此,在開展主題活動《周圍各行各業的人》中,我們注重利用社區中的人文資源,讓幼兒到社區中去觀察、去了解周圍各行各業的人。幼兒園角色游戲再現生活中的場景,一次大二班角色游戲向全縣開放活動中,幼兒扮演銀行工作人員感嘆說:“我太辛苦了!也沒有休息一會兒。”;扮演小吃店的廚師說:“我做點心手都酸了!”幼兒的語言來自于自己的內心感受,幼兒是體驗他人工作艱辛才能發出的感慨。可見,從小學會感恩是人文素養培育過程中多么難得的情懷。
六、依托地方資源,培養愛國情感
每一個社區都具有不同的物質文化和傳統人文教育場所,它不僅為學校德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而且為人文教育提供不同教育內容。比如,利用清明節祭掃烈士墓,讓每一位參與的孩子手持白花在松柏樹上維系自己稚嫩的哀思,表達自己對烈士的尊敬。雖然一個小小的舉動微不足道,但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一定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
總之,孩子周圍的環境有著無窮的資源,它感染和影響著幼兒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個性發展。陶行知先生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提到:“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活的教育,就是要與時俱進”。名家的言論旨在闡明,幼兒園管理者應該支持教師走進社區,盡一切所能排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的難題,鼓勵教師為幼兒的心智發展篩選更多有利的社區資源,讓幼兒親身感知、體驗,在體驗中獲得豐富的內心感受,促使每個幼兒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惠安縣實驗幼兒園)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研究課題《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惠安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4XB0207
參考文獻:
[1]虞永平.論幼兒園課程審議[J].學前教育研究,2005,01.
[2]林惠杰.園長課程領導力的三個關鍵點[J].福建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