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志
[摘 要] 學生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發展是依法治國理念下高校學生管理的改革發展。本文分析了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的現實意義,闡述了學生管理法制化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礎之上,從輔導員多元化的角色定位、法制化建設環境的營造兩個方面,論述了輔導員在學生管理法制化發展中的作用發揮,以更好地推進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的建設進程。
[關鍵詞] 輔導員;學生管理;法制化;作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2-0054-02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學生管理的優化與調整應轉變過去“人治”的管理色彩,轉而推進法制化管理,強調學生為主體地位下,學生管理的方法、模式的法制化改造。學生管理法制化的推進,是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建設的必然要求。輔導員作為學校學生管理的重要力量,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面對法制化建設的進程,輔導員隊伍建設有了新的要求,輔導員不僅要更新學生管理理念、嚴格執行管理制度,而且要規范學生管理行為,為學生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輔導員在自我發展、自我適應的同時,應發揮自身的角色優勢,明確角色的責任擔當,推進學生管理法制化建設,契合新時代的發展需求。
一 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的現實意義
在傳統“人治”管理理念之下,基于行政管理手段的學生管理弱化了管理的法制化元素,學生處于被管理、被絕對服從的狀態。隨著學生法治觀念、權利意識的不斷提高,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日益凸顯,不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中,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的推進,有其顯著的必要性。
首先,學生管理法制化是依法治校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高校在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過程中,應推進學生管理工作的程序化、法制化,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內容、程序。學生管理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點,推進依法治校的基本面在于如何鋪設學生管理法制化道路,將學生管理與依法治校緊密結合,整體布局、統籌謀劃。依法治校水平的提高是不斷創新、改革的發展過程,要依托學生管理法制化的推進,提高依法治校的縱深發展水平。
其次,學生管理法制化是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重要途徑。樹立良好的法治意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走向社會所必需的文化素養。因此,學生管理法制化的推進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法制化的進程中來,感受到法治的魅力,法治就在身邊,進而在思想上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堅定的法治信念。這都是法治化進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再次,學生管理法制化是理順“校、生”關系的內在要求。學校與學生關系的明確,是法治理念踐行的內在要求,也是對“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契合。學生應作為管理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保護學生的權利,這些都是在學生管理中需要理順和明確的重點內容。學生管理法制化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權利保護為核心的學生管理模式,發揮學生自治的作用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管理的主動性,創造更加開放式、多元化的學生管理機制。
二 學生管理法制化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
1 更新理念:基于“法治”視域,更新學生管理理念
“人治”是傳統的學生管理理念,強調學生的集中管理、絕對服從,而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當前,高等教育步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傳統“人治”的管理理念,顯然無法適應當前的管理發展需求。從學生學費的繳納,到畢業走向社會,這些具體的改革措施,應強化學生管理的法制化,應建立法律地位的平等關系,將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權利、義務建立在“法治”的大框架之中,“人治”逐步向“法治”的方向發展。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制度的踐行者,在學生管理中應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樹立服務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工作落實開展,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法治”的視域之下,輔導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不再是行政管理手段,而要以學生作為消費的主體,樹立消費者至上的服務理念。
2 強化執行:輔導員應強化對學生管理制度的有效執行
從黨中央到地方,關于強化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學生管理法制化進程中,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新要求。從《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要求》,到《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都強調輔導員隊伍的規范化、法制化建設的進程中應從制度層面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開展,規定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法律法規的層面調整學生管理制度,強化輔導員在制度執行中的重要作用。輔導員隊伍應從學生管理制度出發、從法律法規出發,嚴格落實學生管理制度,對學校在管理中存在侵犯學生權利等的行為應提出相應的意見,為學校規章制度修改提供參考,承擔起保障學生權利的重要責任。
3 規范行為:輔導員應始終以“法治”理念規范管理行為
雖然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對相關的正當權利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也對相關處理程序有明確的要求,但是在學生管理中濫用職權、處理程序不合規,侵犯學生權益的行為時有發生。為此,在法治化的發展背景之下,輔導員應強化法律意識,嚴格依法管理的要求,強化對傳統管理行為的轉變,將“權力本位”的觀念轉變為“權利本位”,踐行“以生為本”的管理思想,規范管理行為。輔導員的管理行為應受到法律的制約,管理工作要充分體現法治精神,要求管理工作要突出學生權利的保護,尊重學生個體的自由發展。
三 輔導員在學生管理法制化發展中的作用
學生管理的法制化發展,是對傳統管理理念、管理行為的優化與調整,表現出顯著的現實意義。新的時代背景、新的管理理念強調高校在輔導員隊伍建設中,要強化隊伍思想、行為等的建設,契合學生管理法制化發展的內在需求,發揮好輔導員承上啟下的角色作用。因此,輔導員在學生管理法制化發展中的作用,一是要明確輔導員在學生管理法制化的角色定位;二是要在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過程中,依托輔導員的職責擔當,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好輔導員的積極作用,進而深化學生管理工作的改革發展。
1 明確輔導員多元化的角色定位,轉變輔導員的責任擔當
在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更多地是“學生保姆”等錯誤的觀念,讓輔導員在學生管理法制化發展的進程中,無法突顯出應有的責任擔當。因此,要進一步明確輔導員多元化的角色定位,讓輔導員成為學生思想政治的青年領袖;成為學生權利的保障者;成為職業發展的導師。要提倡多元化的角色定位,優化學生管理方式,調整工作方法,充分發揮輔導員在學生管理法制化推進中的積極作用, 讓輔導員的工作成為促進學生管理法制化發展的重要因子。
首先,輔導員應作為學生思想政治的領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對輔導員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強調輔導員應作為學生思想政治的領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進而實現自我的不斷完善。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熱情、缺乏信任,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性,讓學生無法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獲取應有的主體價值意識。為此,輔導員應把握好、定位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思想態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管理中,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及時溝通交流,引導學生正確觀念的形成。幫助學生在社會轉型發展的背景之下,能夠正確地認識并評價存在的社會矛盾,能夠堅定理想信念、能夠學習思考與批判,在思想上、行為上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
其次,輔導員作為學生權利的保障者要明確學生的權利與義務。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其合法權利的保障是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也是推進學生管理法制化建設的重要保障。輔導員在日常的學生管理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強化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并逐步培養利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思維與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與此同時,輔導員是學生與學校溝通交流的橋梁,在維護學生權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輔導員一方面要要走進學生、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處理學生事件時確保學生應有權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學生管理法制化建設,應突出“人文關懷”的集中體現,學生的權利救濟、申訴等,輔導員應給予一定的協助,幫助學生擺脫困境。
2 營造良好的法制化建設環境,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學生管理法制化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強調學校積極開展工作的同時,也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輔導員通過普法教育的不斷推進,為學生開展長期的法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進而更加主動地參與到依法治校的建設中來。與此同時,輔導員是學生管理法制化建設的踐行者,在管理制度的貫徹落實中應針對制度細則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意見,以便于學校在審視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是法制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員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組織者、實施者應利用好崗位的優勢,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為了迎合依法治校建設、踐行“生本”理念,輔導員應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術講座、社團活動等,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創造和諧的校園環境,增進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感情,在雙方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彼此的內在需求。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建設的推進,是“依法治國”大背景之下學生管理由“人治”向“法治”轉變的必然趨勢。輔導員作為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紐帶,在高校推進學生管理法制化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學生管理法制化對輔導員隊伍建設有了新要求,從輔導員的思想觀念,到管理行為,都應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輔導員在自我完善、自我適應的同時,應發揮好輔導員的責任擔當,強化學生普法教育,為學生管理法制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內外環境,更好地契合“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孫晨彬.探究高校輔導員人格力量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J].時代教育,2014(02).
[2]莊桂山.民辦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09).
[3]鐘桂榮.學校依法治校的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