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杰 于治遠
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從學習方面提出反思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任何一個學生,不論其學習能力起點如何,都有必要通過多種途徑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對過去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行為進行重新思考.教學反思應有“教”的反思和“學”的反思兩個方面.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學”反思談談幾點做法.
一、教學前反思
對于每一節教材內容教學之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因此課前在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之下,認真鉆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根據以往已獲得的經驗,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這樣所寫的教案能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把“以學生為本”這一新的教學理念滲透于教學的過程中.如在 “地磚的鋪設”“圖標的收集”“打折銷售”“平行投影”等的授課中,要求學生在網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從行駛的車輛上面去收集一些圖案和圖標,走入商場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過打折銷售進行促銷,在太陽光下觀察實物投影的形狀等等.
在教學前注意生活題材,創設的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人人參與,如:探究“如何測量旗桿”時,有的學生想到用記標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繩,從而得到旗桿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陰影和旗桿及陰影的比例關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繩拉成斜線后構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趣味和意義,體現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問題情景的設置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思維不經意中展開,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趣味.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古人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盡管課前對教案做了精心的設計,仍會存在有些課前沒有考慮到的因素,課堂教學中仍會有突發事件產生.這時如果教師覺得學生未按自己設計的思路走,便強行打斷,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會造成學生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又因心中的疑問沒有解決,必定影響下面的聽課,久而久之,學生參與的熱情會降低,會出現學生上課能聽懂,作業不會做的現象,沒有主見,更談不上創新,失去個性,只會被動接受.如:反比例函數y=1[]x,當x1
因材施教,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因此,我在教學時,經常注重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的發現探索精神,拓展學生的思維,若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不正確思路,教師不應回避,而應大膽鼓勵學生繼續下去,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學會思考與修正.
三、教學后反思
1.對教學行為的反思
從“得”的方面,重點反思這堂課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學習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轉變;教師是否真正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學評價是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否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發探究欲望;是否營造了一個師生平等對話、人人自主參與合作學習的氛圍;等等.從“失”的方面,也要從上述的幾個方面去審視,去查找問題,查找哪一個環節設計不合理,哪一個問題設計不科學,哪一個活動組織、指導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還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如何改進教學設計與教學行為,如何應對課堂教學中的突發問題,如何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上好每一節課,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等等.
2.比較反思
作為教師,要善于向別人學習,經常聽同行們的課,特別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的課,并以此為鏡子來對照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行為,發現自己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成功和失敗之處,探究優化教學的方法.
3.學生“學”的反思
教師應經常引導學生通過反思自己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使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情況有整體的了解,并從教師的評價、指點中得到啟發.如,一次作業后,我就如下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對這次作業,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辦法能使這次作業完成得更好?”“完成作業后,你發覺自己學到了什么?”等,提高思考意識.
經過一次次的反思,受益匪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總之,作為教師,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