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有效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手段。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必須要充分認識到移動互聯網帶來了影響,不斷發展與利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手段,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高,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本文就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及利用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移動互聯網;影響;利用
移動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的重要產物,其能有效保證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共享性、互動性、時效性、開放性與豐富性,給大學生思想交流、知識學習和休閑娛樂提供了良好平臺,全方位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方式、道德規范和思想觀念。一般而言,高校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移動互聯網的介入豐富了教育的方式,打破了教育的時空限制,進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體系與理論[1]。但是移動互聯網作為一把“雙刃劍”,其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需要高校工作者與學生對其進行正確看待,充分發揮其正面作用,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一、移動互聯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
移動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媒體和信息傳播載體,其被大學生普遍追捧和認可,涉及到多媒體空間平臺、流媒體、即時通信工具和微博等多種媒介。移動互聯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其主要可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微博。微博主要是以用戶關系信息的獲取、傳播和分享為基礎的平臺,用戶能夠借助相關的客戶端構建個人社區,并通過140字左右文字對信息進行更新,實現信息的即時分享。相較于傳統的博客而言,微博在“轉發”、“評論”和“關注”等方面具有較大的不同,被廣大學生所接受與認可,成為大學生的“輿論圈”、“交際圈”和“信息圈”。二是博客。博客主要是以網絡為載體,能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排列,快速簡易發布個人思想內容,學生能夠利用博客發布個人的思想、心情與生活[2]。三是即時通信。即時通信指的是個對互聯網消息進行即時接收與發送的業務,具有UC、MSN、QQ和手機短信等形式。目前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擁有自己的QQ賬號,并將其作為與別人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工具。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分析
(一)消極影響
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對于移動互聯網而言,其具有無屏障性的特點,將其應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學生發表言論與觀點、參與網絡互動等將會更加便捷及自由,這種自由與無限延伸的網絡能夠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此外,部分格調低下的彩鈴、貼圖與短信等信息以及消極落后的思想文化,將會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降低學生的責任意識與道德意識,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發揮,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其次影響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質。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受精力限制和年齡差異等方面的影響,其對新事物的接受與應用明顯滯后于大學生群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難以有效運用前沿知識,缺乏較強的新媒體意識,無法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全面認識和理解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影響,媒體信息監管能力不強,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
最后影響大學生的道德意識與人際關系。部分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在手機上,或者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導致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時間減少,與同學、朋友和家人的關系疏遠,出現人際關系交往異化情況[3]。由于移動互聯網具有較強的隱秘性與便捷性,學生能夠在互聯網上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甚至包括不負責任的言論,這樣使得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降低,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積極影響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移動互聯網的積極影響,其可從以下幾點加以考慮:一是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與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能否與大學生的性格偏好和群體特征進行有效結合。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移動互聯網具有強大的功能,如傳播速度低、聲情融匯、圖文并茂等,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多樣化選擇與個性化需求,感染學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確保教育內容的趣味性與生動,充分調動學生獲取信息的參與性與自覺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與吸引力。
二是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移動互聯網具有較強的交互性,為思想政治教育中客體與主體的互動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4]。思政教育工作者與受教育者在網絡上進行交流互動時,不會受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實現點對點和平等的溝通與交流,消除學生的心理隔閡,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導者與主體之間的信任,便于個體之間的交流互動,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三是豐富拓展了教育的空間。由于移動互聯網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具有資訊五屏障、空間無屏障和時間無屏障等特點,能夠對電腦終端設備、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加以突破。將移動互聯網應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使傳統封閉狹窄的教育空間變得更加開放性與全社會性,保證教育渠道的普及化、生活化與多樣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且多樣的教育資源。
結束語: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與發展,為高校教育的發展增添了一定的生機與活力,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手段、工作載體和育人環境。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正確認識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消極影響與積極影響,將網絡教育的優勢加以充分發揮,探索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教育的新方法與新途徑,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建. 移動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其對策研究[J]. 天中學刊,2011,02:58-60.
[2]謝鑫建,王金鳳. 移動互聯網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和對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7:46-47.
[3]董文波. 大學生移動互聯網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 金融理論與教學,2014,01:100-101.
[4]吳志威.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思考[J]. 經營管理者,2014,3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