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紅+龐洪秀+吳健
摘要: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主要就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師技能型專門人才。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素質也是越來越重視,它要求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技術培養的時候,還應該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如何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成為現在高職院校必須要求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職業素質教育;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
“互聯網+”時代那些實際動手能力強,業務技術知識過硬,以及職業素質高的大學畢業生往往能夠得到這些事業單位的重視?,F在的高職院校主要就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的人才,但是在重視對學生技術技能培訓的時候,還應該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
一、互聯網+時代為高職院校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互聯網+”不僅僅是技術變革,更是一場思維變革。互聯網思維顛覆了傳統思維,強調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和跨界思維。其中,“用戶思維”是核心,它對于高等職業教育提出全新的挑戰:教育對象再也不是被動接受的對象,而是整個知識傳播的中心。教育需要以“學生”為核心進行教育體系的重新設置。
以傳統教師為主體的知識霸權觀念被顛覆,普遍化、中立化、分科化、累積性的知識觀受到挑戰。未來知識觀將呈現境域化、價值化、綜合化、批判性的特征。這些特征帶給職業教育的轉型課題至少有四個:第一,境域設計。傳統的理論化教學、普遍化技能知識需要向崗位化知識轉型。第二,社交分享。傳統課堂空間將向社交媒體空間轉型,24小時社交媒體的在線分享將成為常態課堂。在網絡平臺上,教師不再是權威與霸權形象,與學生是平等交流關系。第三,內外融合。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方式,將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融合,縮減傳統課堂比例,將傳統課堂拓展為企業課堂,將傳統校園管理模式轉型為企業管理模式。第四,開放快樂。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型為探討式教育,最終過渡到團隊整體塑造式教育,營造開放快樂的教育氛圍。
“互聯網+”時代,學生就是教育的“用戶”。雖然高職院校有自己的職業規律與規則,不能盲從“用戶需求”。但在信息海量的時代,如果教育固守教師主體地位,那么課堂將普遍面臨著“低頭族”現象,失去吸引力。以“用戶”為中心的教育觀念轉變并非一味迎合“學生”心理,而是從“學生”心理出發,挖掘適應新教育對象的創新教育內容與方式。
二、高職院校學生在職業素質方面存在問題分析
1.職業意識淡漠
職業意識就是工作人員在具體的工作中,在環境和學習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種和自己從事的職業相關的一些觀念和思想。很多學生在進校選擇專業的時候都是比較盲目的或者是一時的熱情導致的,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目標和發展等都沒有仔細考慮過,很大一部分人是抱著無所謂的心態,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了的,還有的學生則是不想做些比較基層的工作,有比較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并沒有在實際中表現出來,只是一些空想。
2.職業心理素質欠缺
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心理素質都不好,心理承受能力不強,沒有很強的進取心,還有就是缺乏堅強的意志力。還有些學生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于那些和學習相關的事情都不能表現出很濃的興趣,在生活中也會因為一些同學之間的小事而大發脾氣,使得矛盾進一步激發,從而對他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3.職業道德認識不夠
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這方面還不能令用人單位非常的滿意。現在的高職院校學生不僅缺乏最基本的誠信度,還對于教師缺少必要的尊重。高職院校的學生有些缺乏相應的信念和理想。在學習的過程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也沒有積極主動地去進行學習。還有的學生就是對于集體的觀念不是很強,缺少相應的社會責任感。
三、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對策
面對互聯網+時代對高職院校改革的要求,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成為現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去解決的一個問題。
1.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意識和興趣
在一個人成功的過程中,職業興趣有著比較重要的促進作用,它可以讓一個人身體內的潛能被完全激發出來,讓這個人專心地做某一方面的事情,并且一直努力地做下去。所以,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進行工作選擇的時候,一定要盡量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工作,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使自己的職業愿望得到一定的實現,從而來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為了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這種職業興趣,除了一般的講座還有就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看看哪種職業是比較有前途的之外,還可以讓學生積極地去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就可以親身去接觸到這個社會,讓自己親身去體驗這些工作中的成就感以及樂趣。
2.體系化設計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內容
體系化設計職業素質培養的內容要針對不同年級的不同情況來分階段地進行培訓和教育。一年級學生相應地安排一些專業的認識、企業的參觀、以我的夢想等一些為主題的演講活動等教育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相關職業興趣,培養學生規范的意識;二年級的學生就可以進行一些相關行業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探索的教育和培訓,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還有就是一些吃苦耐勞的品質;三年級的學生開展業務知識技能的培訓,人際關系拓展培訓,求職的技巧的培訓和指導,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去面對求職和就業。
3.全程化培訓職業素質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最主要的場所,教師也應該根據相應的教學目標,轉變之前的教學理念,從基礎知識的方面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跟上互聯網+時代的特點。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實踐教學占據了很大的教學課時,學校應該要加強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讓學生走出去,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業務技術知識,同時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職業素質。
學生社團是一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機構,應該大力支持和鼓勵學生團體的相關活動,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得到相應的提升。
高職院校的發展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從而適應現代用人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聶穎。我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2.
[2]中國政府網:《教育改革和發展呈現六大熱點》,http://www.gov.cn/xinwen/2015-03/02/content_2824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