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禎昊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網絡媒體迅速革新,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媒體去中心化的影響使得高校的話語地位被不斷消解。為解決這一困境,高校思政全媒體逐漸興起,并通過整合媒體資源形成合力,以發揮其思想引領的作用。然而,現有高校思政全媒體仍存在融合運作程度低,學生需求考慮少等弊病,這也是未來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思政;全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03-01
一、高校思政全媒體發展興起
(一)思政全媒體發展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媒體的迅速革新,信息接收終端的日趨便捷,網絡對人們工作、生活以及認識看待世界的方式產生著愈發深刻的變革。大學生思想活躍、參與感強,但也存在社會閱歷淺、認識問題易極端片面等特點,所以在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時,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有時甚至被諸如極端個人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的思想所左右和影響。
然而,原有的高校思政媒體卻由于受到去中心化的影響,話語地位正在逐漸喪失,難以實現對校園網絡文化的有效把控。如鄒艷輝所說,“復雜的媒介輿論環境逐漸弱化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影響力,使其面臨更大壓力”。校園網絡文化中精華與糟粕并存,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受到嚴峻挑戰。
(二)思政全媒體發展的可行性
目前高校原有的思政媒體已較為成熟,從傳統的報紙、廣播、展板到網絡的微博、微信、客戶端,建設全面且配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有較好的開展條件。全媒體就是要在原有媒體的基礎上進行整合重構,對原有的人員進行分工重組,深度融合,探索新的運作流程機制,形成具有引領作用的合力。
另一方面,高校人群較為固定,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仍然保有較高的同一性,可以采取更具針對性的話語表達方式來進行引導,這也為思政全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如趙明所說,“高校校園媒體一般定位為全校師生,不會再細分受眾市場。受眾的一致性就使得高校校園媒體之間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加強”。
二、高校思政全媒體發展現狀
(一)整合范圍廣
高校思政全媒體興起后,不少高校對校園媒體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合和重新設計規劃。從校級媒體到院級媒體,再到各學生組織媒體,面向范圍廣,整合力度大。一方面清除了不少使用率較低的“僵尸號”,能夠將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在少數幾個重點建設的媒體平臺上,提高了平臺質量。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校園新聞的同質化,減少了相同內容的重復發送,使真正有意義的內容可以凸現出來。
(二)專業特色強
媒體平臺的整合,也必然帶動隊伍的重組。來自各媒體平臺的人員整編為一個新的團隊,更容易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并將其不同的專業背景展現出來。如中文專業的人員可以加強文字的編寫和審核,美術專業的人員可以創作更具吸引力的手繪或照片,計算機專業的人員可以為平臺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等等。不少高校通過全媒體平臺的搭建,使得原本分散的優勢力量集合了起來,提升了媒體的專業品質,并使其在良性循環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和風格,發揮了思想、文化的引領作用。
(三)融合運作程度低
目前,許多高校的思政全媒體仍處于整合的狀態,即集中優勢做好重點媒體平臺,而沒有進行深度融合,缺少統一的運作和部署。真正意義上的思政全媒體應該采用立體傳播的方式,通過已有的報紙、廣播、網站、微博、微信等媒介,將信息充滿校園的各個空間。同時,各個媒體要把握好各自的話語特點和傳播優勢,而不是簡單的將信息進行復制和轉發,讓信息在其中巧妙的流動,潛移默化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四)學生需求考慮少
現有的思政全媒體多是將精力放在平臺建設上,不斷提高自身的質量和水準,卻缺少對學生需求維度的思考,主體地位的思想濃厚。然而,如果不考慮學生需求,不結合當前學生的話語方式和表達習慣,那么即使做出來的東西是優質的,也是生硬的不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思政全媒體的搭建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各個渠道了解到學生的心聲,再據此來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
三、高校思政全媒體發展方向
(一)與學生粘性結合點的深入探索
尋找高校思政全媒體與學生的粘性結合點,就是要讓思政全媒體滲透到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找到交集,并且逐漸使學生與全媒體平臺之間建立一種依賴關系。網絡傳媒中的幾個巨頭如新浪、網易、騰訊也是一方面把自己的產品做全,另一方面努力尋找自己與用戶間的結合點。如新浪擁有大量高端受眾人群,可以發揮名人效應,在精英和草根間搭建平臺帶動流量。網易擁有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通過郵箱、在線游戲等積攢了一大批常駐用戶。而騰訊則擁有用戶群最大的即時聊天工具,通過彈窗,可以瞬間讓信息變得家喻戶曉。由此可以看出,全媒體具有影響力的“面”還是需要通過具有粘性的“點”來帶動。
(二)思政全媒體運作機制的不斷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已經建立了思政全媒體平臺,但是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很多只是將原有媒體進行簡單疊加,而缺少深度的融合。要做到深度融合,就要有科學的運作機制,正如寧波日報社長何偉所說,“媒體融合沒有終點,只有程度的深與淺、層級的高與低。要想融合而不是湊合,只有用科學的機制,而非拉郎配”。所以,在思政全媒體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然要根據實踐的具體情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調整和總結,不斷完善運作機制,建立符合媒體發展規律、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依然能夠有力發聲的思政全媒體平臺,以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新聞研究所主編.南方傳媒研究:全媒體破局[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
[2]鄒艷輝.論全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2).
[3]趙明.淺析全媒體時代下高校校園媒體的融合與發展[J].傳播與版權,2013(5).
[4]張文莉.當前加強和改進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思考[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5]趙月峰.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