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杰
摘要:針對目前新形式下,《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教學改革探索的建議,以期改善今后的實際教學,更好地社會工程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教學;實踐
1969年美國通過《環境政策法案》在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此以后該制度得到了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得到了應用[1]。我國1979年正式引進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通過立法要求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在建設之前必須完成環境影響評價,提出降低對環境和人類影響污染防治措施[2]。因為有法律制度的要求,所以全國各大高校環境專業相繼開設的《環境影響評價課程》,該課程是各個高校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的必修課,也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課程。目前全國已經有300多所高校[3]開設了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
2004年我國開始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后,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要求更加嚴格規范,并且隨著2015年新的環保法實施以來,國家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要求越來越嚴格,這就對高校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符合新形勢下社會對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者的更高要求,學校的環境影響評價教學也應該進行創新改革,以進一步提高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與社會。
1、《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1.1教材種類過多,但沒有與時俱進
早期的環境評價教材多側重與環境質量評價,隨著環評工作的不斷開展和深化,環評教學逐漸傾向與環境影響評價。但現在的環境影響課程教材大部分只是側重于理論知識[4],以講述環境評價技術方法為主,而國家環境影響評價的最新政策、標準、技術導則等的推出,使得環評工作更加規范和細化。但這些內容未及時在教材中得以體現。因此這些教材相對于國家環境保護政策和管理要求有明顯的滯后性,不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
1.2課程內容過多,但課時量少
《環境影響評價》這門課是高校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的必修課,同時也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課程,它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但是通常高校中該課程一般多為2~3學分的課程[5],學時數一般在32~48學時之間,要在短短的學時內講授完并且讓學生掌握所以的內容非常困難。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使學生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學習和理解只停留在概念上,無法真正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不能滿足社會對于環境影響評價人才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1.3課程實踐性強,但教學中缺乏實踐機會
對《環境影響評價》內容的學習,最終是為了學生畢業工作后能編寫出合格規范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目前由于學時和條件所限,很多高校環評課程沒有安排相應的課程設計環節。而傳統的課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這兩名課設置了實踐環節,容易導致學生不重視此課程。實際上,《環境影響評價》與傳統的兩門課程同等重要,是國家環境保護和管理的重要手段,環境專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學生就業的一個主要出口。缺乏實踐環節的學習,使得學生難以掌握環評工作的要領,對環評的整體思路把握不清,造成畢業后從事環評工作上手較慢。
2教學改革探索
2.1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強調與時俱進
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完善與發展,從法律、政策和技術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這對《環境影響評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從理論上較全面地介紹環評相關知識,又能結合導則,具備較強的實踐性。在教材無法及時更新的情況下,授課教師應經常從國家環保部網、中國環境影響評價網和美國環保署EPA的網站等渠道獲得環境影響評價的國內外動態、理論最新進展、新政策、新標準、新模型等,保持知識的先進性和前沿性,作為教材內容的有力補充。
2.2適當增加課時量
由于社會對環評工作要求的深度和廣度,應適當調整《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的學時,使教師與學生都能更加重視該課程,并與目前的社會需要相匹配。比如,在實際教學中,講“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這部分內容時,為了更好的對《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1)進行理解,就應有”水文地質學”作為基礎,應補充講授相應的地下水方面的知識內容。建議環境工程專業可以把學分增加到3學分42課時,環境科學專業可以增加到3.5~4學分60課時。
2.3增加教學的實踐環節
在原有的純理論講授的基礎上,著重引入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環節中主要安排案例分析、環境現狀調查、現場監測、預測與分析、編寫環評文件等內容,可以全面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可以考慮增加1周作右的實踐教學,這一過程雖然耗時比較長,但是考察了學生對各環境要素的環境影響評價內容的綜合掌握情況,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實踐機會。并且在教師的指導下,鍛煉了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
3.結語
現階段《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未及時考慮到新形勢下國家政策與要求的變化,未能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影響了學生的培養質量。因此有必要通過補充和更新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和熱點,從應用能力培養出發,增加實踐課程設計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教學效果,我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宗旨,這就要求我們專業教師,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教授給學生最實用的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畢業后參加注冊環評工程師考試和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錢瑜.環境影響評價[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 鄭銘.環境影響評價導論[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3] 潘家華,牛風瑞,魏后凱.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 蔣珍茂,陳玉成.“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38):177~180.
[5] 匡穎,張煥幀.新形勢下本科《環境影響評價》教學改革探索[J].環境工程(增刊),2014,32:1093~1095.
基金項目:南京曉莊學院青年基金(No:2013NXY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