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鵬
摘要:思想道德教育是人才教育的核心;本文依據老子《道德經》與中國哲學“三才”法則首次從哲學層面上提出了全新的道德概念,并將其分解為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個性品格的三才構成關系,解構出各項量化因子與評分標準。并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這對于建立健全社會公共測評平臺進行網上對比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教育;道德;職業素養;量化;評測
引言
現代教育的一個核心就是培養具有優良品質的現代職業人,故將道德品質解構為其一;天性品質---是道德品質與修養考核達標;其二:地性品質----職業素養要量化達標;其三人性品質---個性品格及人格魅力符合現代用人標準;這是道德品質的教育的三個量化目標;
1 正文內容
3.1“道德”概念及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個性品格的關系
3.1.1 道德教育是多樣化的素養積分匯成合,不是單一公德說教
我依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2}之法;道德品質由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及個人品格共同構成的,根據《周易》之法提出以下關系見圖1。
圖1 道德結構層次圖
3.2“道德”概念及與三者的相互關系
筆者從中國哲學角度提出的的“道德”的概念:廣義上講“道德”是陰陽合一體,是和諧共生的心性;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君道無為,臣道有為:并有下列共性解釋;
(1)在太極層面上:德的最高境界是“無為”;即心中包容天地無物;無欲、無私、悟空的心境,才能產生無為之造化,感知宇宙的真諦,實現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法力;(2)在二儀層面;“道”字的解字為:在符合世界陰陽(陰爻與陽爻)法則的前提下找出一條符合自己特色的“路”;意指在遵循萬物陰陽變化的規律下找出事物發展的個性化必由軌跡;對人為道路,對事物為軌跡。
“德”的解“字為:“彳”--無論男人與女人,天有“十”干。地有“四”方,而終歸于“一”“心”;意指人類的大德是:心中包容天地之萬物;將天地萬物和諧歸藏于一心,形成良性可持續的互生和諧鏈;不能為人類之利去掠奪另類的生存利益的心性。
(3)“三才”;指“天、地、人”三元素;按“二生三”的對應的三德關系可見下圖:
1)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品格三者關系見下表圖2。
圖2 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品格三者關系
2)三者關系解釋
思想品德是職業道德的基礎,反映了一個人有社會活動中的修養;職業道德是指個人從事社會勞動的基本行為素養與心性;品格是有個性化涵養品質所表現出來的特質內涵;二德一品構成人生觀與價值觀;是宏觀、中觀與微觀三界在人類個體行為上的體現;“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于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天下無所歸其功”{3}是說治國得天之道法,萬物自然造化有情,不功于自居。
3.3 社會道德品質的量化因子
3.3.1 思想品德要素評測的量化因子
量化要素包括
A誠信度:其一是誠實度:以違約、作弊率、失信、守信度測定;其二是守紀度,包括考勤、違紀率、考勒率分評測。
B.榮譽度:以獲獎度,社會公益積分,學校品德獎率測定)
C、公德度:以奉獻、公益度,舍私奉公、拾金不昧t積分測定。
3.3.2 社會職業道德專項要素
包括協作性:團隊合作角色,及成就率。
敬業力:專業資格等級、學歷等級及注冊等級積分;
恒定力:持久的耐力;包括競賽的次數及名次;
3.3.3個人品格要素要素的量化指標
包括:1)挑戰力,以團隊賽的獎率,社會比賽的獲獎率及名次積分確定,
2)決斷力:以決策成效率,管理的公認率確定的積分測評。
3)特質力:主要是激情指數,演講指數、研發成果專利獎的名次與次數測定。
3.4 社會道德量化評價法
3.4 社會道德量化評價法
3.4.1 社會道德進化變化共性法則
社會文明與道德進化遵循三個法則:
(1)社會的生存方式決定了人的處世哲學,社會的生存利益關系是道德變化的前提,也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生存大環境決定學校道德教育價值取向與最終歸宿。如學校脫離社會就業的說教式的“溫室教育”是不可能在社會生存環境中長期“存活”下去的,人的處世哲學必將轉向社會生存處世哲學;如果金錢為主決定企業與個人生存,社會就引發有錢能使鬼推磨的道德處世觀,誠信就只成為包裝了,所以社會文明與道德的大法測是先解決社會誠信與道德決定企業生存與個人就業生存前提,誠信至上的時代才能到來,學校的誠信及道德教育才有永恒的根基。
(2)實施社會道德積分與項目招標、職位升遷的準入制合一,并以道德、誠信積分為前提是實現道德為統帥的保證。個人的道德與誠信積分是領導升職的前提基礎評分條件,一個有高尚品質、高誠信的人,他的一切行為都是被人稱贊并一定能作好各類共公事業的。
(3)社會道德生存方式與學校的道德培養相配套是理順社會利益與誠信就業的保證。1)國家各職能部門的各級領導職位的晉升以直接服務對象的無記名公選為方式,以道德積分為準入前提;2)企業以違法率、誠信積分作為招投標的準入前提,在網上公示化的誠信積分結果確定招投標的準入名單;3)學生就業應以道德積分作為用人單位的一項必要參考條件之一。這是學校道德培養與社會道德環境接軌的根本保證。
3.4.2 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量化標準
思想道德的量化規則,是以人的品德作為“天德”,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出發點與公德行為軌跡;個人的職業道德決定了從業素養及專業品質;個性的品性決定了決定各人的發展道路;
學校道德積分評價標準,以學校學生的每學期的道德積分作為學期考核及畢業道德總分作來道德總分。
結束語
通過對學生“產品”的驗收式的評分來衡量學校德育的水平,并與社會的道德誠信生存機制結合起來,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評價方式;對于各項評分分值多少才合理,還有待社會各專家進行討論才能真正科學;
參考文獻:
[1]《鬼谷子》第第十二章第四節。鬼谷子原著;珠海出版社2002年6年第一版;張玲主編;ISBN978-7-80607-920-1;2004年第一版
[2]《道德經》第42章老子原著;
[3]《太白陰經》卷一.人謀上;《主有道德篇第四》唐代李筌原著;邵偉華主編譯;中洲古籍出版社;ISBN7-214-06240-8/I.3127;2004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