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燕++姚方元
摘要: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漸漸步入了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各行各業當中,因此“互聯網+教育”的模式運用而生,使得其學習環境出現了無限的可能。這就意味著當前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如何有效地進行網絡環境下的教育,進而更好地支持未來教學的改革。筆者針對“互聯網+”背景下微學習空間設計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為構建網絡教學提供新的視角和切入點。
關鍵詞:“互聯網 +”;微學習;空間設計
“互聯網+”背景下微學習空間設計是以學習者,以及學習的效果為中心,從而有效的對連接現實與虛擬的學習連續性進行空間設計,微學習空間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使互聯網與微學習進行完美的融合,設計出多樣化的網絡學習模式,讓學習者互動在虛擬的網絡教室。
微學習空間設計中設計完整系統的微學習空間體系,包括自身組成的硬件、軟件、資源等,可以讓學習者的整個學習過程都在微學習空間中完成,能夠有效的實現數字化環境中的學習新形態,從而充分的體現微學習空間設計的優勢[1]。另一方面就是探索微學習空間與傳統學習的相互融合,也就是微學習要與連接學習相結合,從而保證學習者的基礎性地位不變,從而使得學習者成為中心,將優化學習的方法變成主導思想,并將學習者共同成長的微學習空間進行優化設計。基于此,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微學習空間設計的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微學習空間的四維空間結構
微學習空間不但關心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外部環境系統,而且有效的考量了學習者自身對微觀的認知。微學習空間是由四維空間組成的。物理空間,指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當中所接觸的物理設備組合而成的物理環境體系,當前微學習空間設計主要集中在學習環境的空間設計、課桌的擺放、設備的安置等[2]。信息空間,指的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當中所處的數字化環境,因此現在許多高校已經圍繞信息空間建立了教室空間、心理空間、思維空間。心理空間,具體而言指的就是學習者在微學習過程當中所產生的心理感想,心理感想直接或者是間接影響到學習者的學習進程,由于心理空間是無形的,這就意味著心理空間不被人重視;思維空間指的就是學習者在微學習過程當中所擁有的認知過程,作用于學習者概念交互的發生,以及思維能力的激發。微學習空間設計最大的特點就是將心理空間與思維空間剝離出來,有效的將學習者外在發展與內在發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二、微學習空間形成學習的連續統
微學習空間為學習者提供了自由的學習模式。微學習空間中學習者可以根據空間體系結合自身的特點、喜好等進行自主的設計、控制,以及實施,從而提供給學習者多種的空間設計方案。微學習空間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習者對于學習模式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在設計微學習空間的時候是要根據學習模式設計出學習工具集庫、網絡交互庫,以及微學習的資源庫,從而有效的對微學習空間進行優化設計[3]。微學習學習進程的系統環境空間設計的具體內容是:在互聯網上正式進行學習,互聯網學習對傳統學歷認證教育有著巨大的沖擊,以MOOC 為突破口從而有效的是實現創新,微學習空間設計了便捷的聯通接口,以及良好的使用環境。
三、微學習空間融合
微學習空間作為學習者一個人的環境體系,也存在著自身的生態優化發展體系,這就意味著微學習空間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與數字化教學體系完成物質和能量的交互,從而保證微學習空間的穩定,微學習空間想要成為整個教學系統當中最基本的學習層次,就必須發揮出微學習空間系統的獨立優勢,并且將整個數字化教學體系與微學習空間相融合,這就意味著要建立現實當中的微學習物理空間、網絡當中的微學習虛擬空間,并且微學習空間要主動服務于數字化教學體系系統,設計微學習空間與數字化教學體系的聯通接口,從而有效的將微學習空間設計參與到整個學習當中,從而不斷的鞏固微學習空間基礎性環境的地位;優化,指的就是在微學習空間設計的時候一定要不斷的借鑒其他教學系統,從而實現自身的不斷發展,并且在微學習空間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吸收先進的技術成果,從而不斷的將自身的觀念體系完善;流轉指的就是在微學習空間設計的時候一定要 把握融合與優化的動態平衡,微學習空間設計隨著學習者個性發展而改變。
四、微學習空間交互連續統
微學習空間在設計客體資源觀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形成微學習空間交互連續統。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是由客體資源觀確定的,根據交互層次塔的理念,從而將客體資源分為原生、動態,以及再生。原生資源主要表現在操作過程當中學習者與學習媒體之間的溝通,以及信息交互中學習者與學習資源的交互,也就是人們生活當中硬件資源、學習資源,在微學習空間當中原生資源可以被認為是提前提供學習者的靜態資源,這就意味著原生資源使資源體系的基礎資源,也是整個微學習當中的基礎資源[4]。微學習空間設計的交互連續統,深層次的服務于學習者個性化學習,微學習空間將三層次交互映射的交互工具提供給學習者,同時還提供了不同層次的學習路徑,當然由于微學習空間設計是處于動態的,這就意味著學習者可以自己進行微學習空間設計學習路徑。三層次交互工具可以在學習者學習的過程當中完成功能組成,以及工具之間的組合。
結束語
“互聯網+”的出現引領著我國教育從傳統模式進行不斷的轉變和升級,將教育信息資源和教師資源進行了優化設計,從而實現了學習的泛在化、自主化,從而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隨時隨地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星,李懷龍,徐影.“互聯網+”背景下微學習空間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12:35-40+78.
[2]《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年總目錄[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1:120-142.
[3]羅仲偉,任國良,焦豪,蔡宏波,許揚帆.動態能力、技術范式轉變與創新戰略——基于騰訊微信“整合”與“迭代”微創新的縱向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14,08:152-168.
[4]張亞珍,張寶輝,韓云霞.國內外智慧教室研究評論及展望[J].開放教育研究,2014,01:81-91.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XJK016CZY016,課題名稱:基于微學習思維導向下的高職學院數字化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