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兵
摘要:語文是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一個基礎學科。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語文教學以典范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并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因此中學語文教學要啟迪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一、深挖創新的文本資源
中學語文是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學科,所使用的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創新資源,充分利用這些創新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中學語文教材中描寫了大量的創新性的“物”,如激蕩人心的“安塞腰鼓”、巧奪天工的“核舟”、現代化的辦公用具“電腦管家”等都是人類創造的結晶,也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最有說服力的教材。教材中記敘了大量創新性的“事”,如墨子勸說公輸班、晏子使楚、唐雎不辱使命等,這些課文記敘的每一件事都充滿了創新精神,這種創新的精神必將對學生的精神產生強烈的震撼。教材還歌頌了大批創新精神的“人”,如天文學家哥白尼、地理學家徐霞客、不迷信前人的戴震、豪情萬丈具有獨創精神的趙翼等,這些人的創造品質必將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中學語文教材是一個創造的寶庫。在語文教育活動中,要通過一篇篇教材(特別是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感覺力、想象力和領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著作者獨特的人生經驗、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現出作者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創造力,每一篇作品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教師要樹立創新教育觀念,增強創新教育意識,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給學生嘗試創新的機會和成功的喜悅,使創新意識得到強化和發展。
二、營造創新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認為:中學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與創造性有密切的關系。采用“家長制”的教學方式,會大大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泯滅學生的好奇心,遏制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利于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語文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填鴨式的滿堂灌”,老師“一統天下”,學生機械地在書上勾、劃、記,思維被禁錮了,想象力被扼殺了,一堂課下來不知所以然,更談不上智力的發揮。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富有創造性的課堂氣氛,采用啟發、討論,或者讓擔當“主導”角色等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輕松吸取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有機會展開自己的想象,挖掘出自己的創造力,這樣課堂民主氣氛濃厚,學生心理放松,思維積極,學習主動,發言大膽。如教學《向沙漠進軍》時,講到沙漠的危害之大時,我便詢問學生有什么良策解決沙害?學生經過一番緊張的思索,各抒已見,雖然有些“計策”在當時不管用,但那是學生智慧火花的閃現,是創新,我便對其合理成分給予充分肯定,讓學生從小樹立“我能行”、“我也會創造”的信心。
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中學語文教育的創新能力培養,主要是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習慣,并且要強化實踐性,切切實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以落實。必須轉化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觀,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要實施語文創新教育,就必須真正尊重學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查閱工具書、去思考、去探求、去討論、去爭辯、去發現和解決問題。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索過程的心理歷程,豐富、歷練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的情商水準。這種實踐的、活動的語文教學過程,對學生來說,是不斷發現客體新質,不斷豐富和改造主體知識和經驗的過程,也就是創新能力的養成、內化的過程。如此教學,既有利于學生逐步掌握質疑的方法,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促進思維,才有創新的靈感和源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多給學生創設質疑問難的環境和條件,鼓勵學生善于思考、善于發問、標新立異,別出心裁。如在教學《鄉愁》一課時,我讓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結果學生提了很多問題,其中“作者為什么要把鄉愁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種物體上? 為什么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來修飾這四種物體?”這兩個問題很有研究價值。在教學時,我讓學生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看課件、讀課文、展開討論等,學生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理解了課文的內容。
五、啟發學生展開想象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社會的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抓住有利時機,恰當地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如教學寓言《蚊子和獅子》后,可讓學生改寫課文,蚊子粘在蜘蛛網上以后,將會出現什么結果呢?學生通過想象,寫出了不少極有創意的文章。又如教學《皇帝的新裝》可以讓學生以“游行大典以后”為題,可讓學生續寫課文。學生通過這些想象,對課文內容和中心將會更深入的理解。學生在想、說、寫的過程中漸漸地就培養創新的意識。
創新是時代的呼喚,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范疇,創新人才是新世紀的需要,創新教育是我們肩負的重任。我們只要做有心人,充分發揮中學語文學科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給學生留有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激發創新思維,就能使中學語文學科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片沃土。
參考文獻:
[1]孔令文,吳愷,耿騫.精細控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0%[J].中國教育網絡,2009,4:62-63.
[2]陳宏偉.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思考[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