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 浙江理工大學
制造業出口品國內附加值率的跨國比較分析
王柳 浙江理工大學
隨著經濟開放及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商業聯系越來越密切,國際分工生產的模式也逐步由產業間分工轉變為產業內分工,最終演變為產品內分工,在此背景下,一國從國際貿易中的真實收益也即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值,是衡量該國參與世界分工生產的地位及貿易獲利的重要指標。本文基于投入產出模型,并利用OECD數據庫提供的數據測度出世界多個經濟體的制造業出口品國內附加值率,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跨國層面的對比分析。
制造業 出口品 國內附加值率 跨國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出口導向型政策的推動下,我國的經濟出現了快速的增長,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該種增長是由出口的增長帶動的,然而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分工生產基本跨越了世界各個國家,一國出口的商品不僅包含了國內附加值,還包含了國外附加值,因此,近年來在該背景下,作為衡量一國參與國際分工地位及國家真實收益的國內附加值率這一指標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對該指標進行較全面的跨國層面對比分析文獻尚較少,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多個經濟體的跨國對比分析,以期為今后的研究及相關部門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提供一定的基礎。
在OECD數據庫提供的59個經濟體投入產出及進出口數據的基礎上,結合Hummels et al(2001)構建的專業化指數指標及劉遵義(2007)、唐志鵬(2016)的研究,并對其進行歸納整理得到一國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值率的測度方法,即首先根據非競爭型投入產出模型計算得出列昂惕夫逆矩陣及各行業增加值系數矩陣,進而測度出制造業各行業的國內附加值率矩陣最后對制造業各行業國內附加值率矩陣中的各元素(即制造業各行業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值率進行出口加權平均即得到一國制造業出口品國內附加值率據此,本文測度出了不同經濟體的制造業出口品國內附加值率,限于篇幅本文僅對G-7集團及中國這八個國家進行跨國對比分析。

圖1 八國制造業出口品國內附加值率折線圖
從圖1可以看出以下四點:一是從1995年到2011年美國和日本制造業出口品國內附加值率一直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而加拿大則基本處于最低水平并且變化幅度不大,意大利、德國、英國和法國處于中間水平;二是G-7國家及中國的制造業出口品國內附加值率整體上都處于下降趨勢;三是G-7國家及中國均在2008-2009年有上升趨勢;四是從2001年到2006年我國制造業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值率下降幅度最大,2006年后稍有回升。根據以上對比可以看出7個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值率均有較大的差異,美國日本一直持較高水平可能因為其在國際分工生產過程中較少的用到來自其他國家的中間投入品,并且美日兩國一直處于產品分工生產的高附加值階段(如研發等),因此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美日兩國的制造業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值率較高,這也意味著與其他經濟體相比美日兩國從國際貿易中獲得了較多的利益;而以上國家制造業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值率均在樣本期間呈下滑態勢,主要原因是因為全球化的持續推進,各國均參與到國際分散化生產中去,在商品生產過程中用到來自其他經濟體的中間投入品越來越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樣本國出口品國內附加值率的下降;而在2008年-2009年以上八個國家制造業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值率卻一反常態突然上升,究其原因是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經濟造成的沖擊致使貿易保護的出現;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此之后便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幅下降局面,主要是由于在入世之后中國積極融入到國際生產與貿易中,在國際分工生產中越來越多地使用了進口的中間投入品,因此國內附加值率一度下滑,另外中國制造業出口品國內附加值率一直不高主要是因為我國在生產的過程中大量的使用了來自外國的中間品,并且這些中間品大多是高技術含量產品,而我國卻一直以豐富的勞動力稟賦優勢處于產品生產的低端環節。
以上測度結果的對比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抑或是一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國在國際分工生產中的地位,作為發展中經濟體的我國應該看清國際經濟形勢,不能一味地追求出口總額而忽略出口品中的國內附加值,應在擴大出口的同時提升我國出口商品生產的過程中使用到的本國中間投入品的數量及其技術含量,使我國逐步走向國際分工生產中的高端階段,提升制造業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值率,這樣才能使我國在全球化的今天從復雜的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1]劉遵義,陳錫康,楊翠紅.非競爭型投入占用產出模型及其應用--中美貿易順差透視[J].中國社會科學,2007,(05):91-103.
[2]張海燕.基于附加值貿易測算法對中國出口地位的重新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10):65-76.
[3]魏浩,王聰.附加值統計口徑下中國制造業出口變化的測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5, (06): 105-119.
[4]唐志鵬,宋濤.金融危機前后基于垂直專業化的中國出口價值份額分析[J].地理科學, 2016, 36(8): 1148-1154.
[5]Hummels D, Ishii J, Yi K M.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 54(1): 75-96.
王柳(1992.2-),湖北襄陽人,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