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芳 徐化凌 于德花 寧 凱
(山東省東營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山東省東營市奶牛產業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文/陳小芳 徐化凌 于德花 寧 凱
(山東省東營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對山東省東營市的基本狀況、奶牛業發展現狀進行了介紹,并分析了東營市發展奶牛產業的獨特優勢,利用東營市已經具備的加速奶牛業發展的條件,提出了一些促進東營市奶牛業快速、健康、穩定發展的舉措和建議。
山東省;東營市;奶牛;產業;調查
奶牛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1]。奶牛業已經成為東營市畜牧生產中的重要產業,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畜牧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奶牛業具有節糧高效、產業關聯度高、市場潛力大的特點,已經成為關系和影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效果、農民增收與城鄉居民膳食結構改善的朝陽產業,同時奶牛業對種植業、飼料加工業、食品添加劑行業都有很強的拉動作用,是一個涉及面廣、牽動性強的特色行業[2]。可以說沒有奶牛業的現代化,就沒有畜牧業的現代化;沒有畜牧業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
山東省東營市土地資源豐富,尚有未利用的大片土地和廣闊的天然草場;優良的氣候條件,濕熱同季,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為奶牛提供豐富的飼草飼料。東營市奶牛業產業化已形成,現代化牧場聯合規模化奶牛場進入產業化鏈條,以此為基礎建設黃河三角洲大型畜牧生產基地,以發展高效、生態、安全、品牌和循環型畜牧業為目標,構筑養殖方式先進、加工帶動有力、產品地域特征顯著的高效生態畜牧業生產體系,把東營市建成山東省重要的現代化生態奶源基地,輻射帶動黃河三角洲地區乃至全省奶牛業發展。
東營市在奶牛養殖業和乳品行業中有許多突出問題,如產業化程度、利益聯結制度、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因此健全體制,完善市場,加強科技創新,提高技術投入等是發展奶牛業的重中之重。
1.1 奶牛養殖區域分布
東營市是山東省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靠規模、科技、管理使得奶牛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奶牛產業化已經構筑,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農民增收的新亮點。東營市奶牛養殖業主要分布在東營區的勝利街道、文匯街道、龍居鎮;河口區的仙河鎮、孤島鎮;廣饒縣的丁莊鎮、大王鎮、陳官鄉、稻莊鎮和墾利縣的黃河口鎮、永安鎮、墾利街道辦、興隆街道辦、勝坨鎮一帶。到2016年末,全市規模奶牛場已發展到150 多個,奶牛存欄6.90 萬頭,同比下降3.4%;全年生鮮乳產量34.86 萬噸,同比增長11.6%。
1.2 奶牛業生產形式
東營市奶牛業生產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1.2.1 外資企業
以東營澳亞公司為代表,其在東營市的4 個牧場奶牛存欄4.5 萬頭,日產奶量900 噸。2016年成母牛年平均單產12 噸以上的牧場,有2 個東營澳亞的牧場上榜——東營神舟澳亞和東營仙河澳亞,其中東營神舟澳亞榮登榜首,存欄13 085頭,成母牛6 243 頭,年單產12 337千克,乳脂率3.80%,乳蛋白率3.23%,體細胞數10.36 萬個/毫升。2 個上榜牧場的成母牛數合計12 443 頭,占上榜牧場成母牛存欄總數的87.72%。神州澳亞、仙河澳亞2 個萬頭牧場分別配套1~2 萬畝土地,用于消納牧場糞肥資源和種植青貯飼料。澳亞公司乳品深加工項目已落戶河口,設計加工能力1 000 噸鮮奶/日,目前正在進行前期籌建工作。
1.2.2 地方企業
東營市已經建成的萬頭奶牛場有3 處,正在建設的1 處,千頭以上規模化奶牛場11 處,300 頭以上規模35 家,100 頭以上的占奶牛存欄量的95%,20 頭以下的散養戶占奶牛總存欄量的不足5.0%。建有千頭牧場的企業有勝大水產奶牛場、東營市柏拉蒙良種繁育公司、中鼎厚遠牧場、中鼎安和牧場、東營民和牧業有限公司、東營豐和農牧業有限公司。存欄500~1 000 頭的牧場有東營陽光莊園牧業有限公司、東營福慶永牧業有限公司、東營東旭牧業有限公司。
山東大地乳業有限公司擁有萬畝飼草科研基地、萬頭奶牛養殖基地、800 噸乳品加工基地、2 萬噸有機肥生產基地、高效農業觀光項目等。大地乳業萬頭奶牛示范場占地1 500 畝,由6 棟泌乳牛舍,2 棟干奶、產奶牛舍,及6 棟后備牛舍組成。牛舍為目前國際先進的四列式自由散欄式,水槽是溫控電加熱式,卷簾采用夾層式。飼養采用國內外先進的TMR飼養法,精飼料生產線采用自動化電氣控制及智能型管理系統和大型擠奶臺集中擠奶、自動清糞及自動糞污處理等先進工藝。大地乳業土地資源豐富,有足夠的土地種植粗飼料,牛場現已種植苜蓿3 000 畝,青飼10 000 畝,自己種植的青貯占日糧總量的40%以上(牛場規定青貯玉米或大麥的干物質在28%以上才能進入牛場加工),這些都為萬頭牧場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備糧倉”。
1.2.3 家庭牧場
家庭牧場主要是立足家庭,從事單一品種專業養殖、具備適度規模、遠離村莊社區、與周邊養殖場(戶)保持安全距離、由2~3人經營的小型家庭牧場,存欄量200~500 頭,農民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雇傭勞動力,主要以家庭成員為經濟單位進行養殖,從而推進農民增收。
自2012年開始,東營市著手建設家庭牧場,不到1 年的時間就建成了50 個家庭牧場。2012年東營市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家庭養殖走生態循環的路子,對于驗收合格的家庭生態牧場,每處獎勵6 萬元;所建牧場擁有沼氣設施,所產糞污經發酵后能夠就地實現循環利用的經驗收合格,每處獎勵10 萬元。家庭牧場作為新型畜牧業經營主體,現在已初具規模,經濟效益也已慢慢體現出來,并對于穩定畜牧業生產和畜產品市場,構建新型畜牧業經營體系,推進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對實現畜牧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雖然東營市奶牛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飼養不科學、防疫不到位、繁育技術不成熟等相關問題仍然存在[3]。
2.1 奶牛飼養管理問題
調查過程中發現部分奶牛場由非畜牧行業人員經營。雖然規模化、現代化經營取得一定效果,但受資金及技術實力的限制,傳統飼養管理方式依然在發揮作用,從而使先進的奶牛飼養管理及相應的綜合配套技術推廣難以施行,致使人力資源分工不合理、制度不健全、衛生防疫不到位、奶品質不達標、牛場設施布局混亂、牛群結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的發生。
2.2 飼料成為產業發展瓶頸
奶牛是草食動物,優質的飼料是奶牛發揮良好生產潛力的物質基礎。在飼料搭配上,只重視能量、蛋白質飼料,而不重視優質干草等粗飼料與精料的合理配比,不重視鈣、磷等礦物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供給,造成了營養不均衡,營養水平及成分搭配不科學,達不到《奶牛營養需要和飼養標準》要求,導致了奶牛產奶高峰持續時間短,產奶總量少,奶牛健康狀況不理想,奶牛產犢間隔期長,養殖效益不高等問題出現,嚴重制約了奶牛飼養規模的提高。調查中還發現,奶牛場優質苜蓿、燕麥草等高端牧草基本依靠進口,羊草等低端牧草的采購來自國內東北地區,當地僅能提供青貯玉米的生產;牛場內部牛群結構分配不合理,不同牛群飼料搭配單一,在精飼料、粗飼料、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添加上不能根據牛群結構做出相應的搭配處理。由于上述原因,導致牛群產奶量下降、奶品質不達標、奶牛疾病多發、整體發育緩慢等現象的發生。
2.3 大牧場糞污處理問題
根據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孫麗萍等人的研究報告計算,“萬頭牧場”每天產生160 噸牛糞、60 噸尿,以及大量的沖洗污水。對此,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表示,“萬頭牧場”里的糞污通過處理得到的沼液和有機肥是很好的肥料,還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動物的糞尿相當于給土地使用化肥,是實現土地可持續發展、減少土地板結和病蟲害肆虐的有效生物手段。但由于一些牛場在建設中糞污沒有科學化、無害化處理,如沼氣設施等沒有配套,并且周邊沒有足夠的土地消納產生的糞污,造成糞便大量堆積,廢水隨意排放,牛場綠化設施不足,牛場內外空氣、水體污染嚴重,造成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進而嚴重影響牛場整體的經濟效益。
2.4 奶牛疫病防控壓力加大
防疫事關牧場的存亡,牧場存欄以線性方式增長,防疫壓力就以幾何形式增長。在實地調查中,受資金技術條件的制約,各區縣許多奶牛場的防疫條件不符合要求,如消毒池、污水糞便處理池等基礎設施落后;由于對相關管理政策不了解,有些養殖場(戶)未經審批程序擅自從外地購進奶牛,對患有嚴重傳染病的牛只沒有進行合理的處理;疫苗免疫不全面,一些奶牛場存在漏免、免疫時間不佳、免疫項目不明等問題,從而給疫病傳播爆發留下隱患。另外,調查中養殖場(戶)普遍反映的問題是,養殖場(戶)在防治疾病時用藥種類較少,高效防治藥物缺乏,現有藥物防治效果差,乳房炎及生殖道疾病發病率高,給奶牛生產、乳品質造成嚴重影響。
東營市的地理位置處于北緯36°55′~38°10′,與美國奶牛養殖大州——加利福尼亞州位于同一緯度,無論資源和氣候都非常適合奶牛養殖業。
3.1 優惠的扶持政策
東營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奶牛業發展,將奶牛業作為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和增加農民收入的第一產業。東營市在落實中央、山東省有關奶牛業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市財政每年拿出專項資金扶持畜牧業發展,連續十多年出臺了《東營市優勢畜產品標準化生產獎勵辦法》,對奶牛標準化小區、新建擠奶廳、牛奶冷卻儲存罐、數字化奶牛場、大型畜牧青貯機械、TMR全混合日糧機、奶牛發情監控系統等進行補貼獎勵,每年全市奶牛業扶持資金達到300 余萬元。2017年,主要在高效生態奶牛養殖園區建設、大型奶牛場智能管理系統、奶牛發情監測系統、奶牛良種補貼等方面給予扶持。
3.2 雄厚的產業基礎
一是奶牛業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東營澳亞現代牧場已聯合規模化奶牛場147 個、5.2 萬頭奶牛進入產業化鏈條。目前,全市奶業龍頭企業5 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3 家。
二是奶牛業標準化程度較高,實現了由千家萬戶分散飼養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轉變,先后培育出柏拉蒙、世洪福等一批花園式、生態化養殖場,探索出“養殖-沼氣-發電”的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柏拉蒙奶牛場在全省第一家通過有機奶認證。
三是奶牛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現有2 個萬頭牧場安裝使用了大型牧場智能化管理系統,7 個牧場安裝了“阿菲金”奶牛數字化管理系統,21 個牧場安裝了奶牛發情自動監測系統,全市規模奶牛場全部建設了機械擠奶廳;開元等7 家奶牛場引進意大利TMR設備,實現了飼喂全程數字化,節約飼料成本12%。
四是奶源質量好。全市奶牛場普遍建立了飼養檔案,系譜記錄完善,95%的規模牧場飼喂全株青貯玉米,獲有機奶認證的企業1 家,獲綠色認證1 家,獲無公害認證的22 家,2010年3月推行牧場奶直供,引領了乳品消費方式的變革,目前全市開業鮮奶吧100 余家,日供應鮮奶達45 噸。蒙牛、伊利等國內乳品巨頭在東營市收購鮮奶的價格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東營市日益成為國內大品牌爭奪的優質奶源基地之一。
3.3 優良的生態環境
一是自然環境優良。東營市境內有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植被茂密,空氣清新,是我國東部地區少見的潔凈之地。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區域地廣人稀,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無村莊、無污染,生物安全半徑大,建設大型畜牧養殖基地具有獨特的優勢。
二是氣候條件適宜。東營市四季分明,冷熱干濕界線明顯。年平均氣溫12.8 ℃,夏季高溫一般在38 ℃以下,冬季低溫一般在-15 ℃以上,≥10 ℃活動積溫4 254 ℃,無霜期221 天,年平均降雨量564.4 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 692.5 小時。氣候宜人,濕熱同季,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
3.4 獨特的自然資源
一是土地優勢突出。東營市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黃河從這里入海,是全國唯一新增土地的地區,人均土地面積約6.7 畝,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6 倍;尚有未利用土地資源452 萬畝。國有土地連片面積大,現有的3 個國有農場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黃河三角洲(以下簡稱“濟軍”)生產基地,土地總面積153 萬畝,其中耕地45 萬畝,農場土地平坦,成方連片,易于開發利用,有利于用現代理念科學布局、合理規劃畜牧業,有利于用世界優良品種,裝備、技術、管理和經營方式,科學組織畜牧生產。二是草場資源豐富。東營市天然草場廣闊,全市草原總面積743 萬畝,占全省草原總面積的40%,其中天然草原688 萬畝,人工草地55 萬畝。草地載畜量達33.6 萬頭牛,草原連片面積之大,單位面積產草量之高,人均占有草原面積之多居山東省首位。
3.5 完善的服務體系
一是畜牧業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東營市的飼料、獸藥生產和銷售體系已建成并不斷完善;畜禽良種推廣體系逐步完善,全市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市、縣、鄉均設立了畜牧管理與服務機構,有效地促進了畜牧產業生產力的發展。二是動物防疫體系日臻完善。自1998年起,東營市先后實施國家膠東半島無疫區緩沖區和黃河三角洲無疫區建設,在全省率先實施縣鄉動物防疫機構改革,市、縣、鄉、村四級防疫網絡已經建立,全市實現了連續十三年無重大疫情發生。2016年6月,山東省膠東半島免疫無口蹄疫區和免疫無高致病性禽流感區通過國家評估驗收,正式成為我國第一個免疫無高致病性禽流感區,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兩種重大動物疫病的無疫區,東營市作為膠東半島動物無疫區緩沖區,其建成顯著增強了全市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和撲滅能力,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1 發展思路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省委、省政府提出在黃河三角洲建設大型生態畜牧基地的設想,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黃河三角洲大型畜牧生產基地建設,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高效、生態、安全、品牌和循環型畜牧業為目標,突出公共衛生安全、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三大重點,堅持產業化帶動、規模化發展和標準化生產,以工業化的理念打造高效生態畜牧業,用循環經濟模式推進園區建設,構筑養殖方式先進、加工帶動有力、產品地域特征顯著的高效生態畜牧業生產體系,把東營市建成山東省重要的現代化生態奶源基地,輻射帶動黃河三角洲地區乃至全省奶牛業發展。
4.2 發展目標
到2015年,奶牛全市存欄達到12 萬頭,種植優質飼草飼料作物70萬畝,改良天然草地170 萬畝;到2020年,全市存欄奶牛達到20 萬頭,種植優質飼草飼料作物80 萬畝,改良天然草地200 萬畝。
4.3 發展重點
黃河三角洲現代化畜牧業基地建設將以大中型畜牧企業為龍頭,重點規劃建設1 區10 園6 大產業帶,“1區”即全力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畜牧業示范區;“10園”即重點建設黃河農牧循環示范園、濟軍基地草乳肉一體化發展示范園、丁莊奶牛養殖示范園、華譽家禽發展示范園、萬得信肉牛發展示范園、刁口肉禽養殖示范園、鹽窩肉羊發展示范園、六和家禽產業園等10 大畜牧示范園,打造沿黃肉牛、東部奶牛、西部肉羊、中部肉禽、北部生豬和黃河口牧草等6大產業帶。其中,在廣饒縣的東北部,東營區的東部,墾利縣的東部以及濟軍生產基地,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區域發展的適應性,全力建設現代畜牧業示范區,黃河農牧循環示范園、濟軍基地草乳肉一體化發展示范園、丁莊奶牛養殖示范園等奶牛養殖示范園區,以示范園區帶動產業區發展,以產業區拉動整個地區畜牧業升級,用5~10年的時間,把東營市建設成全國重要的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綠色乳制品生產加工基地。
5.1 拓寬奶牛產業發展融資渠道
探索創新信貸擔保抵押模式和擔保手段,扶持相關畜牧龍頭企業成立擔保公司,為奶牛養殖場(戶)提供貸款擔保。堅持“外招、內引、上爭”全方位招商引資思路,廣開招商渠道,吸引外商外資投入東營市奶牛產業開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擴大貸款貼息范圍,并探索建立大型養殖場、加工企業經常性貸款貼息制度。
5.2 營造現代化畜牧業發展環境
積極推進獸醫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動物衛生監督和疫病防控體系,提高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健全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保障畜產品安全;建立健全良種繁育及推廣體系,不斷優化種質資源;逐步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動物防疫、檢疫、獸藥、疫苗、飼料、種畜禽的執法管理,嚴厲查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建立良好的生產和市場秩序,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權益。
5.3 完善畜牧業組織形式
加強合作典型的培育,引導更多的農民加入合作組織。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讓參與合作的成員得到更多實惠。指導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內部運行機制和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其組織運作行為,推進合作經濟組織規范化運作。全面落實合作經濟組織各項優惠政策,把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村重點扶持的對象。對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組織化程度高的合作經濟組織給予重點扶持。
5.4 加大對畜牧業的政策支持
在畜禽良種工程、動物防疫基礎設施、無規定疫病區、秸稈養畜、畜產品安全監測體系建設、草原防火、飛播種草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努力將黃河三角洲現代化生態畜牧業基地建設為國家和省重要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畜產品活體儲備基地,納入國家戰略物資安全儲備體系。
隨著黃藍兩大戰略的實施,為東營市奶牛產業的開發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將嚴重阻礙本市奶牛業的發展,甚至導致畜牧業的畸形發展。結合黃河三角洲奶牛業發展現狀和飼草飼料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自主開發與集成創新奶牛飼養和管理模式,實現規模養殖,改良品種,提高良種的覆蓋率;產、加聯合提升產業化經營的水平,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提高奶農的組織化程度,構建奶牛養殖企業與乳品加工企業的利益共享機制;加強科技的投入,立足科技支撐,加強奶牛業基礎技術研究,加強國家奶業科技平臺建設,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加快和促進東營市奶牛業發展,走出一條適合本市市情的奶牛業發展道路。
[1] 宋雪瑩,李偉,劉學良,等. 2016年黑龍江省奶牛業發展趨勢及建議[J]. 現代畜牧科技,2016,7(19):3-4.
[2] 劉成果.中國奶業年鑒(2002)[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98,166-167,179.
[3] 孫志剛,王明,劉文奇,等. 北京市奶牛飼養管理現狀與發展對策的調查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3):45-49.
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建設項目(牛產業創新團隊:SDAIT-12)]
陳小芳(1980-),女,甘肅省蘭州市,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畜牧與飼料科學。
201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