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世宏 孔曉軍 劉希望 楊亞軍 秦 哲 焦增華 李劍勇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農業部獸用藥物創制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新獸藥工程重點實驗室)
奶牛三大常見疾病的防治體會
文/李世宏 孔曉軍 劉希望 楊亞軍 秦 哲 焦增華 李劍勇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農業部獸用藥物創制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新獸藥工程重點實驗室)
奶牛臨床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和腐蹄病是影響奶牛養殖業的三大常見疾病,給奶牛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結合筆者在實際生產中防治奶牛疾病的經驗與體會,現將防治奶牛臨床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和腐蹄病的方法進行闡述,以供奶牛養殖者進行參考借鑒。
奶牛;臨床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腐蹄病;防治
近年來,我國奶牛養殖業在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的進步與發展,但在奶牛飼養過程中臨床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和腐蹄病三大常見疾病由于發病頻率高、治療時間長而造成產奶量明顯下降,影響著奶牛養殖業的發展,仍然是奶牛健康飼養的瓶頸。本文結合筆者在實際生產中的防治體會,淺析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與要點。
乳房炎泛指乳腺組織的各類型炎癥。臨床型乳房炎主要表現為乳房出現紅、腫、熱、痛和乳汁變性等癥狀。該病淘汰率占奶牛場總淘汰率的9%~10%。
1.1 病因
廄舍衛生條件差,病原微生物,如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結核桿菌、鏈球菌等通過乳頭管侵入乳房,并上行到乳腺組織引起感染。飼養管理不當,如擠奶技術不熟練,造成乳頭管黏膜損傷,擠奶前未清洗乳房或擠奶人員手不干凈以及其它污物污染乳頭等或者擠奶間隔太長或擠奶不凈,使乳汁滯留于乳房內,均易發生乳房炎。機械性損傷,如乳房受到沖撞、擠壓、打擊或幼畜咬傷乳頭等機械作用而引起的損傷都可成為誘因。
本病常繼發于子宮內膜炎及生殖器官的炎性疾病,有些傳染病也常并發乳房炎,如結核病、布魯氏桿菌病等。
1.2 癥狀
嚴重乳房炎。多發于母牛分娩后數日內,乳房組織形成大面積壞疽,病牛突然食欲不振或廢絕,體溫突然上升到41 ℃以上,在乳房皮膚上出現紫紅色變色部分,乳房腫脹嚴重,泌乳量迅速減少,乳汁呈黃水樣,漸呈血樣或膿樣,病乳有刺鼻的臭味。
急性乳房炎。乳腺患部呈現紅、腫、熱、痛,乳房上淋巴結腫大,乳汁排出不通暢,泌乳量減少或停止,乳汁稀薄,內含絮狀物或凝乳塊,有的混有血液或膿汁。
慢性乳房炎。乳房患部組織彈性降低,觸摸有硬結,泌乳量減少,乳汁變稠并帶黃色,有時內含絮狀物或凝乳塊。
1.3 治療
治療原則:消除乳房炎癥狀,恢復乳房泌乳。
1.3.1 全身療法
先將患區乳汁擠凈。青霉素用量250 萬U、鏈霉素100 萬U,1 次注射,每天2 次靜脈注射,連用3天,病情嚴重者可用2~3 倍劑量。為避免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性,可選用其它抗菌藥,但最好先做藥敏試驗。
1.3.2 局部療法
先將患區乳汁擠凈,將青霉素100 萬U、鏈霉素80 萬U溶于50 mL蒸餾水中,而后再加入0.25%的普魯卡因溶液10 mL,用乳導管注入至病乳房內,注射藥物后輕輕按摩,使藥物充分吸收,每天2 次,連用3 天。
1.3.3 中藥療法
在進行乳頭內注射前應盡量使存奶排空,注射藥物后輕輕按摩,使藥物充分吸收。蒲公英60 g、紅花60 g、當歸60 g、紫花地丁60 g、魚醒草60 g、連翹50 g、荊芥50 g、川芎50 g、薄荷40 g、蒼術40 g、通草40 g、大茴香40 g、穿山甲40 g、甘草30 g,加食醋1 kg,加水煎至800 mL,1 劑煎6 次,局部溫敷,每次溫敷30~40 min,可抗炎、消腫,連用3 天。
1.3.4 治療要點
治療前應先將患區乳汁擠凈,輕型的無須用藥即可自愈,重者依具體癥狀用上述3 個方法配合治療。
1.4 預防
科學飼養,保證日糧充足、全價、優質多樣,不飼喂霉變的青貯和精料。建立科學的擠奶程序,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執行,保證擠奶衛生,擠奶過程中避免機器空擠和奶未擠凈。患乳房炎病牛應隔離飼養。及時治療子宮炎、胎衣不下等繼發性疾病。淘汰反復發作的患慢性乳房炎的病牛。干奶時,乳房內注入長效干奶藥物。搞好環境和牛體衛生,運動場、牛舍、牛床應清潔干燥,場地定期消毒,消毒藥應經常更換以免細菌產生耐藥性。
奶牛的子宮內膜炎主要是指子宮黏膜的漿液性、黏液性或化膿性炎癥,統稱為子宮內膜炎。
2.1 病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主要是由自然環境中的非特異性細菌引起的,此外,某些特異性病原微生物,如結核桿菌、布氏桿菌、牛腹瀉病毒等均可引發此病。
配種、分娩、助產、流產、剝離胎衣、整復子宮過程手臂和器械等消毒不嚴、操作不當等,可將病原菌帶入子宮引起炎癥。流產、早產、難產、產雙胎、胎衣不下、產道損傷、子宮脫、陰道脫、產后癱瘓、乳房炎、嚴重的酮病、子宮遲緩、產后卵巢功能恢復過晚等可繼發子宮內膜炎。
營養不平衡,缺乏微量元素硒、鋅、碘,缺乏維生素A、D、E,牛過肥、過瘦,均可降低抵抗力,易發生感染。牛體和廄舍環境衛生不良,消毒不嚴等均可引起奶牛子宮內膜炎。
2.2 癥狀
多于產后5~8 日發病。體溫升高(39~41 ℃),反芻無力,泌乳量下降、塌背弓腰,努責排尿等全身癥狀。大量炎性分泌物從陰道排出,依炎癥性質不同分為漿液性、黏液性、化膿性和壞死性。分泌物顏色有污紅色、棕黃色等,含絮狀物或胎衣碎片,腥臭。陰道充血,子宮頸開張,子宮角變粗下沉。
2.3 治療
治療原則:消除感染,防止擴散;清除子宮內容物,促進子宮收縮。
2.3.1 全身療法
伴有全身癥狀時禁止沖洗子宮,以防因損傷子宮黏膜引起感染擴散和毒素吸收而加重病情,治療應全身使用抗生素等。可靜脈注射50 IU催產素和13.2~15.4 mg/kg土霉素,每天用藥1~2 次,同時肌注頭孢噻呋鈉2.2 mg/kg,每天1 次,連用3 天。
2.3.2 局部療法
非全身癥狀時,先進行陰道檢查,并通過輕輕按摩子宮促進子宮內炎性分泌物排出,而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再用100 萬U青霉素聯合80 萬U鏈霉素溶于250 mL生理鹽水中投入子宮,連用3 天。注意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化學藥物(碘、醋酸洗必泰等)。對產后超過12 h胎衣不下的牛只,應盡快、盡早設法將胎衣排出或取出。
2.3.3 中藥療法
益母草90 g、當歸60 g、赤芍50 g、桃仁40 g、香附40 g、紅花30 g、青皮30 g、甘草20 g,卵巢機能不全或減退時,加陽起石100 g、淫陽藿90 g、菟絲子80 g、補骨脂80 g;卵巢囊腫時,加三棱40 g、莪術40 g;子宮馳緩時,加黃芪100 g、黨參50 g、柴胡30 g、升麻30 g;子宮炎癥較重時,加二花50 g、連翹50 g、黃芩50 g。煎湯,每天灌服1 次,連用3 天。
2.3.4 治療要點
奶牛有全身癥狀時禁止沖洗子宮。局部治療時必須先進行陰道檢查無外傷后,按摩促使子宮內炎性分泌物排出,最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子宮后再依具體情況用藥治療。
2.4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飼喂優質飼草,經常補充微量元素、礦物質和維生素,特別是避免微量元素硒、鋅和維生素A、E等的缺乏,提高機體的抵抗力。產前要加強運動,增強抗病力。控制產后感染,母牛分娩前后應對后軀、外陰等處和環境進行消毒,助產時應對手臂和器械嚴格消毒,胎衣不下的應及時給予治療。避免配種污染,輸精前先用清水沖洗母牛外陰部,輸精過程應無菌操作。進行藥物調理,對產后子宮收縮乏力,子宮恢復不良的奶牛可以灌服中藥益母草膏和生化湯等,促進子宮收縮恢復。
腐蹄病是指奶牛的蹄部真皮發生化膿、壞死,具有腐敗惡臭、疼痛劇烈的一種急性和亞急性炎癥疾病。以病蹄腫脹腐爛,蹄底有腐爛的小孔,孔內充滿污灰色壞死組織或有腐敗性液體排出,重癥伴有體溫升高等特征。
3.1 病因
目前,奶牛腐蹄病確切病因還不十分清楚。通常認為,管理不當引起牛體營養不良,體質虛弱,尤指日糧中礦物質鈣、磷缺乏或比例失調,造成蹄角質疏松,抵抗力降低,易引起蹄底組織炎癥。當飼料中缺乏鋅、銅等礦物質時,奶牛的體質嚴重下降,對病原的抵抗力下降,也易導致奶牛腐蹄病的發生。運動場不平坦,牛舍陰暗潮濕,糞便不及時清除,運動場泥濘,牛蹄長時間被糞、尿、泥水浸泡,蹄角質變軟,使蹄部組織疏松腐爛,病原微生物易侵入蹄部感染而引起蹄部炎癥。
3.2 癥狀
初期病牛趾間發生急性皮炎,潮紅、腫脹、頻頻舉肢,呈跛行。系部直立或下沉,蹄冠變紅、發熱、腫脹和敏感反應。隨著炎癥的發展,出現化膿而形成潰瘍、腐爛,并有惡臭的膿性液體流出。體溫升高至40~41 ℃,喜臥而不愿站立。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泌乳量急劇下降。蹄匣角質逐漸剝離,往往波及腱、趾間韌帶或蹄關節。跛行嚴重,嚴重者導致蹄匣脫落。
3.3 治療
治療原則:止痛、消炎、防止敗血。
3.3.1 病牛保定
將病牛在保定欄內保定,用繩子將患肢吊起并固定,用4%硫酸銅溶液清洗消毒患蹄。
3.3.2 修正患蹄
當發現患蹄有壞死腐爛組織時,首先應用蹄刀輕輕從外向內徹底除去腐爛組織,當蹄底深部有化膿癥狀時,用小刀逐層擴創,使膿性分泌物排盡,其次創內可撒布高錳酸鉀粉或硫酸銅粉,再用消毒棉球填塞,最后裝上蹄帶。
3.3.3 繃帶固蹄
給病蹄繃帶固定后,將病牛置于隔離區飼喂、治療。
3.3.4 全身治療
若病牛出現體溫升高,有全身癥狀時,首先應肌肉注射磺胺嘧啶50~70 mg/kg,每天2 次,連注3 天,同時為了解除酸中毒和防止出現敗血,還應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2 000 mL、5%碳酸氫鈉溶液500 mL、25%葡萄糖液500 mL、維生素C 5 g,1 次靜脈注射,每天1 次,連用3 天。
3.3.5 治療要點
蹄部徹底清洗消毒后,除去病蹄壞死腐爛組織后用藥,病牛需在隔離區單獨治療、飼養。
3.4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提供全價均衡日糧,飼料中添加硫酸鋅對腐蹄病有預防作用。在廄舍門進出口可放置防腐劑或2%~4%硫酸銅溶液。牛群中發生感染時,應及時將病牛從牛群內隔離,以控制感染。做好牛舍和運動場衛生,糞便和異物及時清除,場地、設施應定期消毒和維護,創造平整、干凈、干燥的飼養環境條件。
奶牛養殖業關鍵在飼養管理,而管理主要抓好飼草料的營養均衡、疾病的預防、設施的維護、場地的定期消毒等工作。一旦發病(尤其是三大常見病),要及時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法,控制疾病的發展,從源頭上控制疾病,保證牛群健康。只有加強奶牛飼養管理,始終保持奶牛健康,才能促進奶牛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CAAS-ASTIP-2016-LIHPS),獸用化學藥物創新團隊]
李世宏(1974-),男,甘肅白銀人,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奶牛臨床疾病防治研究。
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