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彥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學模式與課程體系的變革,當下高職及藝術專業課程在學生教學方面,更加注重對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我校為例,各學院相繼開展實施了“項目+驅動”式的教學實踐。本文結合著我校展示設計專業教學工作實際及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介紹“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索出一條“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教學做 - 知行合一”的一體化課程體系。
關鍵詞:展示設計專業;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TM5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253-01
一、教學做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教、學、做”一體化,行是知之始,知識行之成,知行需合一。在現階段的高等教育與專業人才的培養教學中,這一理念是真正欠缺的,因為傳統意義上的“理論+實踐”過于單一,大多情況下,有的一直都是重理論輕實踐,有的則是為了實踐而實踐,過于實踐化,嚴重便宜了實踐教學以及高等教育的本質。在教育中,只有將理論和實踐真正結合在一起,才能堅持從教育的本源出發,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與實施教學活動。
二、“項目引導+任務驅動”課程體系
(一)項目的設立及教學模式
關于項目的設立,首先需要了解和認識項目化課程所蘊含的整體設計理念,即它所固有的科學性、先進性,是課程與教學模式質量的保障。在項目化先進教學理念的宣教與貫徹下,對于設計人才的培養切實做到了以市場需求為基準點,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為既定目標,在課程標準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的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理論 - 實踐”單一反復式的教學過程,進一步深化了知識理論與項目實踐的融合。
(二)課程內容體系及教學目標
在課程內容改革與教學目標重新架構過程中,需要轉變教學觀念,調換課堂主配角。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將教材的側重點轉移到“市場導向”中來。通過設置項目、布置任務,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把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擺在首位,遵循“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的既定原則。在技能訓練環節,應當遵循實踐性、創造性的原則。具體實施上,在課堂知識傳授中,以實踐為主,同時掌控好度,包括老師和學生在內,少講、多做、勤思考。在實施設計中,以實物為學生講解相關操作的要點,包括一些技術規范、工藝運用技巧等。課后可以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競賽項目,專業內學生分組來進行,以小組為單位。
三、基于市場崗位導向的任務驅動式教學實踐
以展示設計課程為例,學校與周邊一些行業企業建立雙贏的合作機制,比如家居裝飾行業、小商品超市等,結合著市場實際,進行科學合理的課程模塊開發,研究和探索專業基礎課程、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模塊之間的支撐關系。如果內容、課程的改革是“軟硬件”,那么教學方法策略與手段則是確保教學目標能夠實現的路徑。關于“項目引導 - 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課程設計,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運用與創新上,可以做到以下幾點。不同章節內容的教學環節也不同,因此,可以根據現實的需要來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情境教學法、案例講解法、小組討論法等??傊屨n堂與教學氛圍活躍起來,以結構引導、思維啟發為出發點。項目設計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板書來講解,通過動畫演示讓我們的學生對整個設計流程有一個認識和了解,有助于后續的實踐教學順利開展。
綜合考慮到我校實際情況,依據著現有教育資源,提出一種“工作室制”的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包括教學的安排、課堂的組織、場所的選擇,均打破了傳統的一套常規教學模式。在對班級學生的教學管理工作中,采用工作室主持人負責制,教師是主持人,專業學生均為實習生、崗位工作者,各負責人需要對工作室進行全面的管理。包括日常的任務制定及完成指標的考核等工作,并規范相關的秩序,依托合作單位的幫助,建立一套專項化的考勤制度。此外,工作室并不只是單一的實訓實習場所,而是真正的“商城”、“戰場”。比如,合作單位給其下發任務,xxx展示設計項目,在主持人(教師)的帶領的指導學習下,各工作人員(學生)圍繞著“xxx商業項目”進行展示設計,策劃企業形象、進行點面空間設計。如此一來,整個教學做的過程與氛圍環境,不僅開放、融合、靈活,且充分發揮出了校企聯盟的優勢,學校與企業資源互通,在實訓基地急性現場教學,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受益匪淺,因為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并掌握現代商業展示設計的現狀,讓學生提前步入到未來的職業生涯,同時又不影響自己的學業。
參考文獻:
[1]曹磊,趙婧.“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改革探索——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06).
[2]羅巧云.“項目引導、任務驅動、學做合一”教學模式的應用——以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例[J].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2).
[3]彭瑋.高職“教、學、練、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建筑效果圖制作課程中的應用[J]. 中國科技投資,2014(A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