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策
從《老炮兒》說懷舊
文/張策
編輯部希望就2015年的文化事件有所評論。查《現代漢語詞典》,關于“事件”一詞的定義是一句話,“歷史上或社會上發生的不平常的大事”。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2015年,紛紛揚揚的事有,能否構成事件,不好說。
腦癱詩人的走紅,可以說是網絡造就風尚的典型,但是不是“不平常”,恐怕未必。而且,用腦癱來做招搖,其實是對詩人的不尊重。這樣的事,不說也罷。
一批中國作家入選諾貝爾獎的傳聞,只能是聊以自慰的“心靈雞湯”,當不得事。而且連這碗雞湯是哪個煮的,都說不清楚,因為有中槍的作家也站出來辟謠了。這事說自我陶醉都是褒獎了,只能說是有人無聊。
電影票房的年終結算,是很讓一些人興奮了一陣的。但票房不等于質量,是聰明人都明白的道理。而且,這筆賬算文化事件還是算商業業績,恐怕也是有爭論的吧。所以,此事只能擱置。這話有些像外交辭令。
若稱得上是事件的,應該也就是魯迅文學獎的頒獎了。但這種事風光歸風光,意義也重大,我卻認為還是在文學圈里更被關注些。放大到文化的層面上,則要看給社會帶來的思考有多深。獎是屆屆發的,說起來也就不算不平常。
這樣數來,我倒是覺得年終歲尾,馮小剛出演的那部電影《老炮兒》,應該算個事件。雖僅僅是一部電影,但它的影響,卻有值得說的地方。
關于《老炮兒》,評論多多,網絡上也議論多多。現在的一部電影,除了制片方搞的那些狂轟濫炸式的宣傳,真正的深刻評論大多寥寥,由此引發出種種議論和感慨,更是很稀奇的事情。關于馮小剛的表演,關于導演管虎的構思,我不想多加評論,我只是覺得圍繞著這部《老炮兒》,彌漫著的那種懷舊情緒,值得我們關注。
說懷舊是一種文化,可能有異議。但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出的懷舊情緒引起了社會的共鳴,那就是一種文化現象了。
懷舊其實是文學藝術常見的主題,甚至可以說是很老套的東西。當年的輝煌,當年的眷戀,或者是當年的傷痛,都是人們揮之不去的情感,像根刺,時時地在心底刺痛。“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是對時光不再的感嘆。“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鮫綃透”,是對逝去愛情的悲鳴。而在《老炮兒》當中,這種懷舊更加復雜,褒者有之,貶者有之,似乎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老炮兒”。這種懷舊的指向是有共性的,也就是所謂社會性,是老炮兒存在的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不可逆轉的逝去,在經歷過的人們心中,引起了某種情緒的波瀾。
其實關于“老炮兒”這個名稱的解釋,也有多種。據我了解,它與北京市公安局看守所當年的所在地有一定的關聯。那條胡同名為炮局,在炮局胡同出出入入的人當然屬于“橫打鼻梁”(北京語,指蠻橫)的主兒。久而久之,此名稱的內涵不斷豐富,且漸漸變得亦正亦邪。在馮小剛飾演的老炮兒身上,更被賦予了一種悲愴。正是這種悲愴,引發了觀眾的“全民懷舊”,形成對逝去時代的一種觀望和一種思考。
時代總是在不斷前進的。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我們的變化并不過分。但這種變化不能成為對文化的割裂,相反,我們應該有意識地保留過去的某些記憶,使我們的社會在政治、經濟進步的同時,保持文化的延續。《老炮兒》的出現,和圍繞《老炮兒》出現的那些紛紛議論,應該是給我們的一種提醒。
當然,我并不是提倡“老炮兒”重生,作為現實中的“老炮兒”,今天當然已無市場,馮小剛已經把這一點表演得淋漓盡致。我只是說,《老炮兒》這樣一部充滿懷舊感的電影,點中的是許多人的軟肋。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力量來自作品,更來自作品里的人和事,來自在時代變遷滄海桑田之中文化的傳承和堅守。
(本文作者系全國公安文聯秘書長)

book=47,ebook=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