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 張蘭允
淺析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業務擴展的問題及對策
四川農業大學 張蘭允
本文通過對近年會計師事務所行業數據進行分析,找出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在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市場份額和業務結構等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結合實際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和建議。事務所只有積極尋求適合自身的廣泛而專精的發展路徑,內部加強人才培養,外部加強所間合作,才可能做強做大,謀求長遠的發展。
會計師事務所 業務發展 問題 對策
從1980年恢復注冊會計師制度以來,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展現出了極大的活力,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經過了35年的發展,至2014年底,我國共有會計師事務所7316家,執業注冊會計師96320人。但是,當國際“四大”和國內“八大”因發展迅速而受到廣泛關注的同時,占據總體事務所數量99%的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卻出現了許多問題。
1.1 市場份額占有較少
根據財政部會計司在2015年發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我國11家H股證券所的收入為242億元,占行業年收入總額的41.1%,其他29家證券所的收入為106億元,占行業年收入總額的18.0%,其余7276家非證券所(本文將非證券所劃分為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的收入為241億元,占行業年收入總額的40.9%。和大型事務所的所均年收入8.7億元相比,中小型事務所的所均年收入僅0.03億元。可以看出,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市場份額占有較少,收費較低,低端審計市場競爭過于激烈,很多小型會計師事務所舉步維艱,無法拓展業務提高收入,也就無法吸引高素質的人才以及提高業務質量,形成了惡性循環,不僅是事務所本身的生存存在風險,給社會審計行業的穩定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2 業務結構單一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2010年發布的《會計師事務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新領域業務拓展工作方案》中明確指出:“力爭用8年左右的時間,使審計業務與非審計業務收入比重達到5:5”的目標。而根據財政部的數據,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在2014年中非審計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28%,距離該目標還有一定距離。而且,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見表1),非審計業務占比不但沒有呈現上升趨勢,反倒在2013年有所下降。而且現在大型事務所的多元化發展進行的較為順利,相比之下,中小型事務所的實際數據可能低于表中的28%。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很多審計業務都以非強制性的形式存在,若沒有意識發展多元化業務而僅僅依靠傳統審計業務生存的話,小型事務所的發展之路必然會越來越窄。
不僅非審計業務占比不夠理想,中小型事務所還有一個在的問題是非審計業務質量不夠高,集中在低端市場,投入的關注度也不夠。雖然目前已經有不少事務所意識到了多元化發展這個問題,但是涉及的業務多集中在代理記賬、業務培訓等項目上,而較少關注資產評估、管理咨詢服務、戰略咨詢服務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市場,對人才培養沒有較大的幫助,也沒有達到提升競爭優勢的作用。

表1 近5年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與非審計業務分布
2.1 相關政策使得業務范圍縮小
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注冊資本等級制度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對注冊會計師行業造成重大影響的兩條政策。其一是將注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公司實收資本不再作為工商登記事項,公司登記時,無需再提交驗資報告。其二是將企業年度檢驗制度改為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制度,大量企業不需要每年再向政府部門提交由注冊會計師出具的獨立審計報告。此改革一經實施,使很多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業務范圍嚴重縮水,造成了很大的打擊。甚至很多事務所在改革之前依靠大量注冊驗資和年報審計生存,不得已退出了市場。
2.2 高端市場難以進入,低端市場競爭激烈
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是,由于具有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數量有限,所以大多數中小型事務所無法承接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而國有企業和其他一些企業則傾向于通過招投標的方式來選擇事務所進行審計,規模不夠大的事務所很少有機會接到這樣的大型業務。所以高端審計市場對于中小型事務所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這就導致數量有限的中低端業務由大量中小型事務所競爭。由于我國在審計質量上沒有明確的評定標準,事務所只能以低價的方式獲取更多業務,而且這其中還存在一些缺乏職業道德的現象,比如為了節省成本而減少應實施的審計程序,或者為損害其他事務所的利益而不進行前后任審計師的溝通等,這些行為雖然為事務所本身爭得了一些短期的收益,但是整體上拉低了社會審計質量,進而使得被審計企業不再相信國內中小型企業出具的審計報告,從長遠來看對事務所本身也沒有好處。
2.3 高勝任能力的人才不足,開展業務難
根據財政部會計司的數據,2014年40家大型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數量為14139人,占所有注冊會計師的25%,而且近幾年中小型事務所中注冊會計師占比是在下降的。
現在注冊會計師考試通過率較低,考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準備,在個人發展方面有著較高的目標,如果選擇進入事務所,都會首要考慮國際“四大”和內資“八大”,而中小型事務所則在人才方面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而實際情況也是,本來近年來社會審計從業人員流失已經比較嚴重,而中小型事務所在員工培訓方面不夠完善到位,在職業發展路徑方面也不夠清晰,薪資待遇也遠比不上大型事務所,更是無法吸引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缺乏人才,無法提高審計質量,業務擴展進行得很艱難。
正如上文所述,我國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目前存在著業務結構單一的問題。發展非審計業務自然需要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才,而中小型事務所并沒有對此加以足夠的重視,招聘時更愿意接收具有財務或審計背景,能夠較快上手審計業務的員工,而在相關后續教育中也較少關注對員工多元化培訓,即使有意愿拓展其他方面的業務,也沒有人能勝任。
2.4 沒有戰略意識
現在很多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連生存都成了問題,更不要說思考事務所發展戰略問題了。過多注重業務的爭取和盲目降低成本,反而對公司本身的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有些本末倒置。事務所對發展方向和范圍沒有一定的考慮,對內部人才培養和外部關系沒有規劃,公司運作走一步算一步,業務擴展就會開展的很困難,更不用說非審計業務的開展了。
3.1 積極發展非審計業務
為了擴大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市場空間,緩解行業過度競爭,中注協在2010年出版了《注冊會計師業務指導目錄》,其中除了鑒證服務,還包含了咨詢服務、會計服務、稅務服務和制定商定程序等非審計服務,共計104項。很多事務所擔心非審計業務會降低自己的獨立性,存在一定的風險。這就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規來明確會計師事務所可以執行的非審計業務種類和執行方式,通過一些硬性要求來保證審計業務的獨立性,比如某企業審計項目組的成員不能參與其非審計業務,事務所不能向審計客戶提供某些特定種類的非審計業務等。能夠保證審計業務的獨立性,積極開展非審計業務有如下好處:(1)非審計服務可以使事務所對客戶單位的內部控制、經營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等方面更加了解,從而提升工作人員的職業判斷力,對審計業務的質量也有正面作用。(2)非審計業務相比審計業務風險較低,波動較小,對于事務所來說是可以比較穩定地增長收入的辦法。也可以吸引一些希望回避風險的人才加入事務所。(3)事務所通過提供綜合服務,可以擴大事務所的規模和社會影響力,為事務所爭取穩定高質的客源。
3.2 業務專精,發展個性化服務
楊壽康(2011)構建了SWOT矩陣對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的優劣勢與發展機會進行分析,得出了其應采取的競爭戰略為差異化服務戰略,即集中優勢資源,大力拓展針對中小企業的個性化專業服務,同時著力業務的風險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做精做專優勢業務。中小型事務所規模不大,從業人員的能力有限,對各個方面的業務都同等對待而全面發展顯然是不可行的。應該在市場上找準定位,集中一個或幾個細化的業務種類開展業務與進行宣傳,在該專精領域縱向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在業務中突出自身的個性。
3.3 加強相應人才的培養
李曉慧、劉鈞(2011)提出:能否開拓并成功地實施一項新的業務,主要受到事務所是否擁有與該業務相匹配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專有知識庫的限制。事務所想要發展高質量的非審計業務,則人力資源上關注的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會計、審計的專業人才,而應該是具有咨詢、稅務、企業戰略以及信息系統相關方面背景和經驗的復合人才。將事務所由直線型的審計經驗人才培養模式轉化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達到可以支持多方面業務的水平。
而對于業務專精方面,則應著重培養員工進行業務規劃和總結。不僅僅是對單個審計業務進行公式化的方案制定和工作總結,而應該首先對客戶按照如行業、規模等進行細分,再定期對各個類別的業務進行歸納總結,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探索出適合自身的專精領域。向員工灌輸此領域的觀念,推動自主學習,加強事務所凝聚力,提高業務集中程度。
3.4 加強戰略意識,重視行業內合作,形成品牌效應
在事務所的戰略發展方面,應該重視行業內合作和品牌效應。近年來,我國本土事務所通過大量的合并吸收,形成了不少規模較大的大型所,對中小型事務所的增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于中小型事務所來說,行業內合作并不一定是吸收合并,而可以以資源、信息共享等模式,加強行業交流,共同抵制惡意競爭等違背職業道德的行為,共同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在達到一定程度的規模化之后,事務所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品牌效應。
[1] 財政部會計司.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報告——基于會計師事務所2010-2014年度報備信息的數據分析[J].會計師,2015(12).
[2] 國務院.注冊資本等級制度改革方案[Z].2014.
[3] 楊壽康.中小會計師事務所開展非審計業務的比較優勢[J].生產力研究,2011(12).
F233
:A
:2096-0298(2016)12(b)-1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