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聰爾
摘 要: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但德育概念泛化、德育目標空洞、德育方法單一、德育主體偏廢、德育環境復雜、德育評價不合理造成德育有效性大打折扣。為提升德育的有效性,應進一步明晰德育概念,將目標分層分級,選用多樣且適合的方法,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構建健康安全的環境并進行個性化的合理評價。
關鍵詞: 德育 有效性 主體性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恒主題。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德”字為先。然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學校往往強化位居第二的“智”,即使學校非常重視學生道德的養成,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來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但收效甚微,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相脫節,學校德育有效性缺失。德育是否有效,事關學生個人道德品質的養成,更事關整個社會、民族、國家文明素質的提升,因此,必須對此加以審視與重視。
一、德育有效性概念界定
有效性是指特定實踐活動及其結果具有的相應特性,且這種特性是實踐活動及其結果在與相應價值主體構成的價值關系中表現出來的。具體到學校德育的有效性,即通過一系列方式方法開展的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德育活動所產生的結果必須符合德育工作者所期望的德育目的、目標,而德育目標必須科學合理,符合學生的實際成長需要,德育要求能順利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簡而言之,學校德育的有效性,其實質就是學校德育的現實結果與期望功能之間的吻合度和一致性,兩者吻合程度越高,德育就越有效,反之,則是低效或無效的。學生要做到知行合一,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相統一。
二、學校德育有效性缺失原因
就目前的學校德育而言,其有效性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學生有著良好的道德認知,但是在實際情境中不能很好地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行動,付諸實踐。諸如考試作弊、論文造假的現象層出不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學生重實際和實惠的傾向日益凸顯,道德的價值取向體現出功利主義。另外,公德意識缺乏,私德傾向嚴重,且學生的道德行為具有雙重性,學生在校內、校外差異顯著。通過研究發現,造成學校德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 德育概念泛化。
德育概念泛化是造成學校德育有效性缺失的理論根源。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的釋義,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力量轉化為個體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的這一釋義說明德育主要是指道德教育,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德育的外延被擴展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質教育“多位一體”,由“小德育”演變成為“大德育”,德育“泛意識形態化”和“非意識形態化”明顯。在德育學者自身理論論述中,常常陷入偷換概念的錯誤,德育概念被混淆濫用,正所謂“德育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
(二) 德育目標空洞。
德育概念泛化導致德育目標泛化,德育目標泛化的結果是導致國家、社會宣揚德育高標,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育學生盡力達成德育的高標。愛祖國、愛人民、愛黨、愛科學等德育高標強調的是一種方向性,但缺少可操作性,使得道德理想與道德實踐無法有機統一起來,德育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應通過在實踐中將德育高標細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小目標”提升德育有效性。
(三) 德育工作形式化,德育方法簡單化。
由于目標泛化且一味追求德育的理想境界,導致德育工作形式化,德育方法簡單化。德育方法以課堂講授灌輸為主,缺乏創造性與真情實感,無法觸及學生豐富多彩又異常敏感的內心世界。教師總是照搬教材,空洞說教,只告訴學生應當要怎么做,缺乏與其他德育方法的配合,并且知行斷裂,教師很少給予學生具體實踐機會,即使開展了一些活動,也只是為活動而活動,形式化痕跡明顯,無法真正產生德育功效。
(四) 德育主體偏廢。
在設定德育目標時,目標宏大、崇高、抽象,與學生的認知脫節,忽視學生這一主體的真實情況。在德育過程中,教師往往被當做德育實施的主體,而學生被當做客體,教師習慣把大量的道德知識、行為規范、社會準則灌輸給學生,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無法體現,影響學生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對教師所進行的德育活動敷衍了之。德育主體的偏廢導致德育效果無法達到預期。
(五) 德育環境復雜。
社會高速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學生不單單只接受學校的德育,社會環境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道德形成,這就大大加大了德育工作的難度。通過各種媒介,他們能輕而易舉地看到各種與所接受的學校道德教育的沖突面,認識到社會上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的魚龍混雜,發現現實中與德育主旋律不相適應的陰暗面大量存在,且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迭出,這就會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的學生對道德衡量尺度的認知出現偏離,較為容易地受到錯誤思想的腐蝕和教唆。另外,家庭環境中存在與學校德育不相一致的地方。因此,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復雜,未能與學校德育協調一致,形成合力,使得學校德育面臨巨大的挑戰,無法最大限度實現效用。
(六) 德育評價不合理。
對學生德育進行評價,學校往往采取以下三種做法:1.學校把考試作為德育評價的標準。學校安排德育類課程測驗,考試的分數就是本人的德行分,把學生的道德停留在知的層面。2.學校把德育量化為多個指標作為考核學生品德的武器。學校把擔任學生干部、參與班級活動、參加講座次數等作為德育指標,對這些指標進行加權,統計分數,進而對學生德行進行高低排序,這就有可能導致學生為追求品德分而做出不符合規則的行為,無法真正檢測學生德育水平,使他們真正地將道德內化。3.有的學校直接以學習成績代替德育分,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品德分直接是優秀,成績最差的品德分就在及格線邊緣徘徊,這無法真正激勵學生進行道德實踐。以分數高低衡量學生的德行水平,至于學生真實的德行水平的高低則忽略不計,不多加考慮,唯分數至上的評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德育效果。
三、學校德育有效性提升途徑
如前文所述,造成學校德育有效性低下的原因紛繁復雜,涉及多個層面,要有效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須對癥下藥。
(一) 加強德育理論研究,明晰德育概念。
在“大德育”的概念框架下,目標泛化,任務復雜,方法單一,德育難以獲得預期的結果。因此,要解決學校德育有效性問題,關鍵在于進一步明晰德育概念,限定德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德育專家要做好德育理論研究工作,不斷地考證、論證,以豐富翔實的資料確立起德育的概念,使德育現出真身。一旦確立起之后,在使用德育這一概念的過程中,切不可再濫用、混用,要使之具有不可代替性。繼而,目標的制定、方法的選用才能更具適切性,使德育有效性有所提升。
(二) 德育目標分層分級,結合高標底線。
道德高標的設立,使學生難以達成,也不知怎樣才算是達成。因此,在制定德育目標時,要把道德高標、道德基準和道德底線結合起來,用道德高標引導、激勵學生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用道德基準和道德底線規范和約束學生的行為,做到既抽象引導又具體落實,使學生的道德行動有具體明確的方向。
(三) 德育方法適合多樣,加強道德實踐。
德育概念逐步明晰,目標從抽象變得具體,德育方法必須多樣化,增強實踐性,把知行合一作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和落腳點,從單一的道德知識傳授變成通過參與和互動的方式,激勵學生把道德認知不斷地轉化為道德實踐能力。具體來說,可以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煥發德育活力。在第一課堂,教師除了課堂講授之外,還可以增加案例分析、辯論會等教學環節,通過學生的自主分析與辯論,逐步辨析正確與錯誤的德育觀,進而內化于心,指導行動。第二課堂可通過安排一系列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勤工助學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最大限度地去體驗、去感受、去分析、去判斷,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道德觀念,培養道德價值判斷能力,在具體的情境下能夠果斷辨別,做出行動。另外,教師可利用網絡等新媒體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利用QQ、微博、微信、人人網等社交互動平臺溝通交流,成為學生的朋友,在談心、對話的過程中滲透德育理念,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
德育方法多樣化是好事一樁,但切不可流于形式,必須具有鮮明的針對性。美國政治心理學學者威廉·斯通曾指出:在選擇教育方法時,聽眾的教育水平、專業興趣,甚至成員的智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在考慮用最有效的溝通方法將信息傳送給接收者時,要注意他們的知識和情緒差異,個性動力可能會促使某些態度的發展并影響變化的敏感度,要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因此,只有多管齊下,且方法適合每個主體,才能實現德育的最大效用。
(四) 教師行為世范,重視學生主體性。
為使德育更加有效,教師必須有正確的信仰追求,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具備強烈責任心與使命感,以德服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潤物無聲。在進行德育工作,開展德育活動時,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意識到德育工作是一項細水長流的工作,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另外,要認識到學生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針對學生當下的需要及特點出發,合理選取德育內容,將外在的規范或導向與學生的內在需求密切地結合起來,使他們將德育內容主動內化,并將這種認知外化到實踐中。在承認和重視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同時,教師要努力夯實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結。只有師生之間互尊互愛,才能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五) 構建健康德育環境,三位一體齊心協力。
除了以上努力之外,為學生構建一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德育環境對德育有效性的提升亦十分關鍵。不僅需要構建學校內部環境,還需要社會大環境、家庭小環境的配合,只有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齊心協力,德育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保障。在學校內部,可通過宣傳欄、廣播、校報等多種媒體,在輿論上造勢,宣揚道德風尚,弘揚校園正氣,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可通過建筑物及其他文化景觀的陳列方式,滲透德育的理念與價值;可利用一些常規節日或紀念日開展德育活動。但是學生的德育還深受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尤其是當代社會正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信息真假難辨,新聞媒體在選擇信息時務必要通過層層甄選,做到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可過度粉飾,做好道德引領與導向。另外,要加強網絡監管力度,創造一個無污染、安全的網絡環境,使學生不被網上的信息蒙蔽。只有三位一體,三管齊下,學生才有可能變成道德上的“完人”,德育才能更加有效。
(六)創建合理評價機制,激發道德行動力。
在對學生的道德進行評價時,切不可以分數為衡量學生德行水平的標準,要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價。在每一學期末,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自述這半年的德行情況,通過學生的自述回顧、分析、反思與暢想,在反思中增強道德認知,激發道德的行動力,進而指導下一步的道德實踐。教師所要做的,就是了解每一階段學生的道德情況,分析學生每個階段的道德水平較前一階段是否有所提升,對其整體表現做一詳細的評價,反饋給學生。然后與學生一起相互探討改進的策略。通過個性化與過程性的評價,使每位學生的道德水平有所提高,那么,德育有效性的提升便不再是難題。
參考文獻:
[1]范秀清.自主建構和道德實踐: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對學校德育中理想與現實間尷尬的分析和破解[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03:62-63.
[2]葉國英.德育的本質特征和德育有效性的提高[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5,01:84-87.
[3]彭未名.挑戰與應對:高校德育有效性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02:49-51.
[4]江新華.德育概念泛化是影響德育有效性的理論根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1,05:75-76+68.
[5]邱杰.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反思及重塑[J].教育與現代化,2010,03:57-61.
[6][美]威廉·斯通著.胡杰譯.政治心理學[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7]張光華,邱觀建.德育方法有效性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02:45-47.
[8]邱克.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3,02:29-30.
[9]彭志越.提高德育有效性必須切實關注學生的主體需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1,05:71-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