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珊珊
傳統教學方法注重課本教學,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而非學生,這客觀上不利于學生英語素質的發展。綠色教學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反對填鴨式教學,注重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來激發學習熱情。將綠色教學方法應用于高中英語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做好課前準備
高中英語教師應當理解綠色教學法的基本理念,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進行備課。高中生時間緊張,教師應當多花時間去考慮怎樣講解教學內容能讓學生更好地吸收,通過活躍課堂氛圍的形式提高學生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多發言,積極表達自身的想法和見解,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在課前應當充分做好準備,講解教材內容前可以為學生多介紹教學內容的發生背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習單詞時,可以通過單詞延伸教學內容,讓學生多思考所學內容,自我發掘單詞的意思和用途。
如在講解Halloween這篇材料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幻燈片材料,通過投影儀播放圖片或視頻,向同學們講述萬圣節的由來和背景,介紹西方人在萬圣節會舉行哪些活動,以及萬圣節在其他國家的傳播現狀等。通過投影激發興趣后,教師可以提問問題,讓學生回答自己心中的萬圣節是什么樣子,如果自己在西方過萬圣節,今晚需要準備哪些道具。學生在回答時自然會運用到本文涉及的新單詞,如jack-o-lanterns、trick or treat等,通過該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主動掌握知識,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二、課上講解重點
課堂講解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十分重要,課堂講解是學生理解知識、鞏固記憶的階段,教師可以使用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在講解教學內容時插入一些小案例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應當及時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度。很多學生都會抱怨學習時間緊張、作業多、根本無法做完,進而會發生抄作業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就失去了布置作業的意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設置一些動態性的作業題目,不再單單以書面作業作為考察形式,而是布置一些調查、游戲或者設計等形式的英語作業,這樣就能讓學生利用零碎的時間去思考和完成,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此外,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分組教學,學生之間主動討論問題,教師起輔導作用,讓學生共同完成課業任務,減輕學生的作業壓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幾種特殊的標注重點的方式,幫助學生有效地抓住課堂重點,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以welcome to the unit一課為例,本節課程應當突出looking good,feeling good這一健康主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的方式,先讓學生觀看視頻,然后分組探討尋找學習資源,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讓每個小組提出幾個當前常見的威脅人類健康的問題,要求學生用英語熟練表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布置一些調查類或統計類的任務,要求學生分組對某一疾病的概況進行研究,用英文作出簡單的數據整合,根據數據分析該項疾病的發展,并用英文寫出幾種預防方式,這樣能讓學生在互動和交流中掌握知識,讓學生保持興奮的學習狀態。
三、課后鞏固知識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打好理論基礎,然后鼓勵學生主動開口講英語。高中階段學生的學業負擔較重,語言表達的練習一般都是通過課下背誦的方式。將綠色教學理念運用于高中英語教學,要求教師從課后環節入手,夯實學生的基礎。教師應當提高引導能力,不能只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而應當引導學生主動掌握所學內容,讓學生在課下合理安排時間鞏固知識。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課下多背一些長語段或課文,不能只記憶單詞,應當對所學的語法、詞義有準確的把握,只有了解單詞在語段中的意義才能學會單詞的運用方法。除背誦外,學生在課下也應當進行知識的總結和梳理,對所學內容進行擴展記憶,熟練掌握某類知識的考點難點,將知識融會貫通,系統學習。
如在學習Spring Festival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發言,談談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感受和掌握情況,學生在發言時必然會翻看一下自己的書本,查看哪些地方沒有掌握,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簡單的總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主動學習一些其他的節日,如元宵節、勞動節、婦女節等,這些專有名詞要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在下節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簡單提問,讓學生帶著目的去復習,鞏固課上所學內容。
高中英語作為高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需要十分詳實才能滿足高考的需求。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必須采用科學合理又高效的教學方法,運用生動有趣的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才能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扮演教學的角色,更要關注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綠色教學作為一種新型式教學方式能滿足現代化教學需求。高中英語教師要深入挖掘綠色教學的內涵,不斷創新綠色教學方式,拓寬綠色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的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