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燕
【摘要】如何轉變教師教學方式,突顯學生主體地位已經成為英語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臨的重要問題。英語課堂教學只有很好地解決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才能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從而構建高效英語課堂。
【關鍵詞】英語教學 基本技能 動機 探究
英語教學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兩大基本因素,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教師而言,關鍵看自己制訂的教學目標是否完善,呈現的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對學生而言,主要看學生對英語學習是否有著正確的認知,能否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英語教學只有實現這兩個教學要素的有機統一,才能確保英語教學可持續發展。
一、優化英語教學過程
1.教學目標的制訂。英語教學目標主要作用體現在它的導向功能和任務趨向,事實上,教師所有教學方法的設計和教學手段的運用都是圍繞特定教學目標展開的。因此,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前奏。英語教學目標的制訂必須全面,即,教學目標應該體現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體現過程與方法的運用、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密切結合。反思英語教學目標的制訂,大部分教師往往較多思考如何實現知識和能力問題的落實,常常忽視其它兩個方面,從而導致教學系統的殘缺。例如有些教師僅僅把課堂重點放在對少數詞匯的講解方面,學生雖然可能記憶深刻、掌握牢固,但是,當詞匯講解脫離對文章整體理解時勢必造成學生忽視文章所傳遞的思想內涵,最終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難以獲得同步發展。當然,教學目標的全面性還包括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確保所學學生共同提高與發展。顯然確保教學目標完整性的意義不言而喻。所以我們教師所制訂的教學目標不僅要體現語言教學基本規律,還要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律。作為教師,我們既不能人為地抬高教學目標,也不能忽視全部目標的協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英語教學不僅關注對學生進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訓練要求,也能實現英語教學育人的目的。
2.教學方法的運用。英語教學“滿堂灌”現象已經嚴重制約英語課程改革的步伐,教師轉變課堂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刻不容緩。英語教學方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教師無論選擇哪種教學方法都應該使其效能最大化。
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1.強化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和其它任何語言一樣,其實質就是交際工具。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各類考試,也是將來立足社會必須擁有的一項基本技能,掌握嫻熟的英語語言技能可以使我們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和更多優于它人的社會機會,從而使自己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如魚得水,學生只有充分認識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才會爭取英語學習主動權。那么英語教學如何把學生對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分解到具體英語學習任務中呢?首先,指導學生認清英語學習情況,知道自己英語學習的長處、找出英語學習的不足以便揚長避短。例如有些學生詞匯記憶能力較強,甚至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但是英語詞匯運用能力明顯欠缺,致使他們覺得自己無論怎么努力付出,都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從而產生自暴自棄心理。針對這樣情況,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指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把記憶與運用有效結合起來,而非只是突出記憶。其次,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尤其要充分利用聽、說、讀、寫機會加強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克服害羞心理,努力體驗“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悅,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
2.重視與它人的合作。相信大部分學生對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諺語所表達的意涵都非常清楚,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學會與它人溝通,實現同學之間信息的互通。合作學習方式的提出與運用實現了學生之間相互探討、共同提高的目的,改變了英語教學對學生單一評價方式,創設了寬松的教學氛圍,學生不再為個體能否完成學習任務而焦慮,而是把如何提高小組學習效能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逐步實現了“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誠然,實現學生之間合作探討的重要環節在于教師能否提出實踐性強的合作學習任務。一般而言,任務必須充滿挑戰性,體現開放性,具有探索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阻止為合作而合作走過場的情形。同時,學生之間合作提高的前提是個體充分獨立思考,并在此基礎上與組內其它成員合作探討深層次問題。因此,教師要首先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思考時間,確保他們在完全整理好自己思維基礎上與它人交換意見、互通信息。在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不是脫離于學生群體之外的盤觀者,而是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甚至參與者,教師應注意在學生中穿梭來往,發現問題及時介入,為學生合作探討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英語教學優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英語教學要素的方方面面,廣大教師應該重視教學積累,既要善于捕捉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亮點,也要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不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揚長避短中實現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曾付全.如何提高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生英語.2015.
[2]Davis,J.R.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Team Teaching.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