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瑩
【摘要】近年來,信息技術急速發展,大數據成為了各行各業對自身機構進行優化升級的重要依據。在大數據時代,所有的信息要素都可以用數字模型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的信息表達更加客觀精準。在教學改革中,大數據也可以作為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師可以根據數據中所顯示的學生在課堂中各方面表現的信息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改革。
【關鍵詞】大數據 高中英語 課堂改革
引言
在信息技術革命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行業中的信息滯后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教育是一個古老的行業,有其固有的發展模式,可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想要與時俱進,就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不能墨守成規,更不能固步自封。
一、當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下教學中,高中英語教學的主要是以知識傳遞為主要模式的教學方式。雖然可以讓學生將課本中的單詞和語法清楚地記憶下來,可是一旦當知識進行延展,學生便無法從既往的經驗中找到方法去解釋和理解其它的句型和詞形,知識的遷移能力嚴重不足,這是有很大的問題的。
1.教學框架的模式化。英語教學所教授的不僅僅是單詞和語法,在今天的高中英語教學中,英語更應該被強調的是其應用性和文化意義。一種語言所傳達的不僅有字面所包含的具體所指意義,更多的是在傳達一種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和這種文化中人們所遵循的價值觀,不可否認的是,一種語言本身是有其自己的邏輯的,這在任何水平的翻譯中都是無法傳達的。而我國自建國以來,教學模式是承襲了蘇聯的體系的,在幾十年的教學改革中,我們一直還沒有脫離這一教育模式,因此這一模式已經變得固定化,與時代嚴重脫節。教師在講解英語時過度強調單詞和句子結構,而對句子邏輯關注不夠,或是沒能使用合適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邏輯關系對于文章觀點表述的意義,這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英語的表達邏輯,深刻地理解并且能夠應用英語。
2.學生學習思維的僵化。在長期的固定模式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也發生了僵化。學生習慣了老師灌輸式的教學,習慣了在英語的新課程中先記錄老師講解的重點單詞和重點句型然后下課再去背。但是,學生長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就很難知道知識的真正難點是什么,也很難知道自己的知識體系到底應該怎樣建立。
其實,當前的教學正存在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那就是,教師不清楚學生的高頻疑難問題在哪里,學生也不知道教學中的真正重點是什么,這樣的教學就好像京劇中的《三岔口》,教與學雙方都是在黑暗中互相摸索,教學效率無法提高是可想而知的。
二、大數據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
大數據在社會中其實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實,大數據這一概念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復雜,它的獲取渠道并不狹窄,只是在應用中需要教師加以合理的整合和運用。
1.理解大數據。大數據這一概念聽起來很洋氣,其實它遠沒有它聽起來那般離具體生活很遙遠。相反的,大數據是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工具。說得直白一些,一些有經驗的老教師會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所謂“重點難點”的經驗性理解,對于一些習題也可以總結出“易錯題”,這與大數據的模型就已經比較相似了。只不過,大數據不是憑經驗累計的數據模型,而是基于大量采集樣本數據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相對于以往教師通過長時間的教學經驗而總結出的重點難點,大數據對于學生理解知識時的把握更加精準。
2.應用大數據。教學的最基本要點時:只有當教學足夠精確并直接建立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之上時,教授學生更高一層的能力才是有利的。如果教學沒有針對性,學生花費過多的時間在過于簡單或無助于提高的知識點上,或花費過多的時間在太難太新的知識點上,對于學生的學習都是不利的。
大數據應用于課堂教學,最大的影響是它有能力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微觀表現。傳統教學方式下我們獲得的數據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宏觀整體性的,即通過檢測分析、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得學生整體的學業水平,身體發育與體質狀況,社會性情緒及適應性發展等。第二是經驗感知性的,即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日常的觀察給出對學生的大概評價。
大數據為教師呈現的,是學生們在考試中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的概率,這些概率是在大量采集數據之下計算出來的。不但覆蓋的范圍廣,而且內容詳細,描述精準。教師通過對了解數據,就會知道學生具體對那個知識點不夠了解,在那些知識點存在問題,這時就可以針對出現情況的概率,重點應對。
有時,學生會因為各種因素而不將自己對于知識的不理解表達出來,而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教師甚至可以觀測到學生在學習中的情緒變化,那么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說盡在教師掌握之中。正確應用大數據,可以真正讓英語教學變得有針對性,讓學生理解真正的英語邏輯,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應用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高中英語的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慧萍.大數據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考試周刊,2016(4).
[2]孫玉超.大數據背景下的大學ESP教學[J].英語教學.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