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風英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著,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然而初中語文教學長期采用"課堂+課外練習"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圍繞著教師的指揮棒轉,忽視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而學生的創新思維受到束縛,表現出厭學的情緒。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增"趣"添"味"是一種很有實效的做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習興趣;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99-01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是人類語言的基礎。語文是開放性的,在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要想學好語文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那么,怎樣才能更好的掌握語文這門學科呢?
1.不斷的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學,對課堂教學活動及其背后的原因、規律等進行主動、持續、深入、自我調節性的思考,從中發現問題并積極尋求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反思是為了總結,總結是為了提高。反思道德感和責任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以此作為提高素質的突破口,隨時發現并提煉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努力加以改進。提倡反思教學,使教師自覺的在教前、教中、教后嚴謹地審視自己,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而倡導反思是增強教師道德和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反思性教學強調教師要學會教學,既要求老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全面發展學生,又要求教師學會教學,自身獲得進一步發展。不同教師群體的課堂教學反思具有不同的特點,但只要是積極主動的反思,必然會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若教師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那么他離學者型、研究型的教師已不遠。所以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2.豐厚的教學儲備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理所當然地要熱愛語文,這是前提。閱讀、寫作、觀察、思考、搜集、整理,是做好語文教師的最基本的能力。積極、樂觀、向上、熱情是做好語文教師最起碼的態度。懂得珍惜、學會善待、富有愛心這是責任的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這里把教師的作用就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事實也的確如此。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除具備以上的素養之外,更為重要的還必須有豐厚的教學儲備,包括知識積累、語言表達、文學功底、情感意識、思維方式、課堂駕馭能力等諸多方面。語文教師只有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潛能,比其他學科教師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才能保證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尤其是新的課程改革綱要的實施,進一步明確了語文學科的地位,改變了人們思想意識中語文誰也能說、誰也能教的錯誤認識,使其走向科學、合理、人本的發展軌道,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指明了方向。課堂教學中,教師淵博扎實的專業知識,往往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身的修養風度給學生留下更美好的印象,教育作用也才能得到良好的體現。另外,健康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審美情趣、樂觀的心態以及不斷探究的精神將為個人的進步和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3.注重教學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情感交流的紐帶,是知識的載體。教師可以通過體態語言不斷地與學生溝通,教師的行為表現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解釋,巧設疑問,實時點撥,使乏味的課堂變得有趣。其次,教師板書的形式,教師的音容笑貌,甚至手勢都能渲染課堂氣氛,給學生的思維激起陣陣漣漪,把教學推向高潮。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應注意準確、生動,具有啟發性、針對性、靈活性和教育性,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題,多質疑,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應自始至終充滿著矛盾,形成"設疑─求疑─解疑"的過程,并不斷循環。教師要以"問題"為核心,經過"設疑―思疑―解疑"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與比較、判斷與推理、歸納與綜合,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知識和實踐之間的聯系。從而獲得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和認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更要善于啟發學生對一些問題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質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比如語文教學中對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就要啟發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要有什么標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圓其說,有創新價值的,哪怕只是一點創新的火花,教師都應該予以肯定與表揚,以提高他們的創新積極性。
4.教學生學習的一些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習。因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師才能真正起到"主導"作用,學生才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如,我在講授都德的《最后一課》時,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搜集了大量有關作者的資料,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而對都德地全面了解,使學生能在教學過程中迸發積極性,更有利于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在導入階段,就讓學生自己跳讀,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導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第一個教學板塊,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學生的聽與說。第二個教學板塊,注重默讀,并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輕易掌握了閱讀分析的方法,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而其中的"討論交流與小結"使學生必須要說,既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第三個教學板塊中"激活思想"這一教學環節,使學生自己來判斷情感取向,培養了學生勇于向他人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體現。"創新寫作"則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置于實踐中,發展了學生的智力,開啟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源泉,突出了"寫"的重要性。我發現,在教學中長此以往,學生更能大膽表述,勇于思考,并掌握了一套非常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
5.激勵創新的評價機制
教師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評估標準的評估機制。應當采取激勵的評價機制,做到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如書面作業、行為觀察、問題研討、成長記錄等。在課堂上,學生勇于回答問題的行為是教師首先應給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是否準確是其次的。教師要善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注意保護學生創造的火花。多關注學生對語文的積極態度和創新熱情,特別要注意保護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教師要充分調動自身的因素,以創新精神對待教學,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其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是這個道理。教學方法因教育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不同而變化,并隨教師的素質的提高而發展,有待我們教師去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