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蓮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23-01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能自由表達、自由參與,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這就需要構建一種開放、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對學生學習進行潛移默化地導向和促進。本文將結合幾個教學案例,談談我對創設良好課堂氛圍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1.課堂本天成,妙引偶得之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會互相影響,從而產生思維和情感的碰撞,能夠使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那很了不起。若能調起學生的情感,使之反過來再影響自己,那更了不起。那樣的課堂定會有靈光閃現,也更會實現教學相長,師生雙贏。
不久前,我參加了一次會課活動,教授的是《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上課前我先入班和學生交流了幾分鐘,沒想到就是這幾分鐘的交流為我們帶來了默契。
〔課堂實例〕(片段)
師:人類因羅布泊的消逝而警醒了嗎?
生:沒有。
師:同樣的悲劇還在上演:比如 青海湖,比如 月牙泉。
九七年暑假,我曾去到敦煌游玩,在那里見到了月牙泉,這是我當時寫的。
一首詩《鳴沙山月牙泉》
平沙萬里海東青,古驛樓前午踏鈴。
日暮西風蕩蘆葦,一泓新月臥云汀。(映示課件三 師朗誦)
(生欣賞圖片,感受月牙泉的美)
假如現在是2038年,又過了二十年,你也到了這個地方,試想你會見到怎樣的情景?
(生練筆五分鐘 師巡視)
師:誰能展現一下自己的文筆?
(巡視中,我發現很多同學寫的都不錯,一生主動站起來,在座位上朗讀:"在銀色的月光下,我漫步到月牙泉邊……")
(興之所至,竟離開了自己的座位,在教室里信步走了起來,邊走邊讀,繼而又變成了脫稿朗誦。在座的所有同學、老師都沉醉在他的朗誦中……許久,大家才從他營造的美妙氛圍中"醒"過來。此時所有的語言都變的多余了,掌聲過后,我只說了一句:"讓我們把這美好的感覺留在心底。"課堂在田震那首蕩滌心靈的《月牙泉》歌聲中結束了)
這位同學的表現是我始料未及的,似乎去過月牙泉的是他不是我。他的朗誦為課堂增色不少,聽課老師無不嘖嘖贊嘆。
也許有人會說:自己帶的班級,師生之間已經很熟識了,上課時會循規蹈矩,缺少靈光與激情。反而是面對陌生的學生,因為彼此間有了新奇感,更容易實現思維與情感的碰撞。反觀我的那節課,新奇的師生關系似乎功不可沒,然而更重要的其實是我在備課時準備的那首詩感染了學生,喚醒了學生內心的美好。我無意而為的積極的情緒狀態投射到了學生身上,使師生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連在了一起,產生了情感共鳴,這才使學生的文學素養被激發。
羅杰斯說:"教師的態度可以決定教學的成敗,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安全、愉悅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成功、快樂、友愛的享受。"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才是最重要的。
2.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語文學科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因為有不同的文本,語文課堂才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真摯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質、成熟的思辨能力。當前,我們強調要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育理念。倘若我們能在學科教育中,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心理氣氛,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合理利用教材,那一定能有效地滲透心理教育。語文學科在這一點上無疑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以下是某教師教學《心聲》一文的片段:
〔課堂實錄〕
師:李京京想讀《萬卡》這篇課文,是想表現自己嗎?
生:不是!
師:那是為什么?
生:因為李京京的遭遇和萬卡很相似.。
師:怎樣的相似?
生:他們原來都生活在鄉下,都有一個疼愛自己的爺爺,都有自己的好伙伴,后來又都離開鄉下到了城里,懷念在鄉下的幸福生活,卻又無可奈何。
師:是啊,萬卡的遭遇激起了京京的共鳴,使京京迫切地想讀這篇課文,他的愿望最終實現了嗎?
生:實現了,由于趙小楨的怯場,李京京有機會讀了。
師:讀得怎樣?
生:很好,很有感情!
師:李京京是用心在朗讀,他的朗讀也打動了本來因為他聲音沙啞而不讓他朗讀的程老師。你認為程老師是個什么樣的老師?
生:程老師開始時對李京京存有偏見,上公開課弄虛作假,但后來勇于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師:面對李京京這樣的學生,如果你是他的老師、同學或父母,你會怎樣對待他?
(同學們各抒己見:要關心他、尊重他、和他友好相處、給他溫馨和睦的家庭……)
(點評)這位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了一連串幫助學生挖掘主旨的問題,一環扣一環,這些問題既能夠驅動持續性的學習過程,又可以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產生了有意義的內容生成,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對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很有幫助。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教師個人淵博的知識、健全的人格、機智的語言對于課堂教學無疑是有效的催化劑。那課堂教學有沒有技巧可言呢?中國畫講究虛實相生,講究留白,課堂也應做到張弛有度,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空間,努力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有評價說:"最優化教學方法應該有較高的師生參與度,較好地體現教學民主性,課堂討論常是提高學生參與度首選的教學方法。"很多老師都喜歡讓學生討論,可又總有形同虛設,學生動不起來的討論,這樣的討論讓課堂陷入尷尬的境地。若討論能白熱化,達到"攪亂三江水,激活五池魚"的程度,會怎樣呢?
回憶我自己在上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語文老師開了一節公開課《賣火柴的小女孩》,課堂上老師讓大家分組討論問題,討論的問題早已記不清了,但當時的氣氛絕對可以用"相當熱烈"來形容,時至今日,我仍對這篇童話情有獨鐘,也常常向往那濃烈的氣氛……
時下有些公開課被批評上成了表演課,說表面上看熱熱鬧鬧,但缺少實際內容。不過我想,學生是不會從那么專業的角度去評價一節課的,他們需要的或許正是這樣的熱熱鬧鬧。試想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每天都要追求成績,很少理會學生在課堂上快不快樂,將來會不會留下對語文課的美好回憶,又何來民主可言?
讓我們投入全部情感和智慧,以飽滿的情緒和學生相互感染,將教學過程組織為真正的師生雙邊活動,還課堂以民主、自由的空氣吧!到那時,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是處處涌動生命的活力,時時閃現熠熠的光輝。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2]《新課程怎樣教得精彩》(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主編:方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