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永升
摘要:職業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根本之所在,而職業生涯既是人生歷程中的主體部分,又是最具價值的部分,因此,職業素質是素質的主體和核心,是人才選用的第一標準,職業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專業素質、社會交往素質、適應素質、創新素質等。
關鍵詞:中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62-01
職業素質是指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品質和能力,其本質屬性是職業性。從企業對就業者的要求來看,中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可分為基本職業素質和專業職業素質:基本職業素質指所有"職業人"都應該具備的素質,即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主要體現在責任心、敬業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專業素質;是相應職業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質,即良好的職業技能[1]。從中職學生職業素質的要素構成來看,可以將職業素質分解為三大構成:身體素質、 心理品質、 思想道德和人際交往能力是從業者必備的、 對職業崗位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可稱之為保障要素;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職業反映能力是適應職業崗位工作并支撐從業者整個職業生涯所必備的素質,可稱之為支持要素;而學習能力、 創新能力、 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是為個體職業生涯發展、 自我潛力發揮服務的要素,可定義為發展要素。那么職業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具體怎么實施呢?我認為應該從如下幾點著手。
1.建立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管理中心,創新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為全面加強職業素質教育與管理工作,中職院校應該設立職業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管理中心,負責全校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管理工作。其職責,包括收集中職院校的素質教育信息,為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提供各方面信息參考;開展調研工作,了解校內各專業課程的設置情況及學生對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需求情況,為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開設提供依據;組織召開職業素質教育工作會議,制訂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管理的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探討各門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中職特色的職業素質課程體系;負責組織召開職業素質教育課程教學研討會,交流職業素質教育課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探討推進職業素質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2.建立向職業素質教育傾斜的高等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逐步完善和創新高等職業人才素質培養模式,體現在實訓模式和質量評價機制兩個方面:一是從改革實習、實訓模式入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充分實現實習、實訓的最大價值。拓展"邊實習邊就業"、"預就業教育"的格局。在實習、實訓中,將頂崗實習納入學分制,將企業鑒定作為學分的評價依據,加大素質考核的分量,從而加強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溝通與銜接,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最大程度地為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空間。二是探索向職業素質教育傾斜的人才培養技能評價機制,必須推行職業技能考核制度,實施"多證制"。中職學生畢業前必須通過職業技能考試,應從設備、師資、制度上保證各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從事一門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或專業技術水平等級的培訓與鑒定,以提高中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必須引入用人單位評價機制,把學生是否達到企業崗位要求作為素質培養的最終評價標準[2]。
3.加強就業與創業素質教育
中職院校根據生源結構及學生的個性特點,注重培養中職畢業生的良好就業心理素質,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掌握求職的方法與技巧,提高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就業素質,要以就業為導向,實施全程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納入中職人才培養計劃,定目標、定任務、定措施,從新生入學到畢業離校,分階段、分層面進行就業指導。開展多種方式的就業指導活動:利用校園媒體為學生提供就業咨詢指導;辦好供需見面的雙向選擇會;組織學生參加校外招聘活動;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辦好校園就業專門指導網站,為學生搭建網上就業指導平臺;對已就業的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既為畢業生提供信息服務,又可獲得第一手信息資料,用于改進就業指導工作。畢業論文,內涵。創業素質的核心是創業能力,需要創業者在青少年時代打好創業教育素質的基礎,就要培養學生發現與捕捉機遇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熱情。畢業論文,內涵。畢業論文,內涵。學校要設立專門的創業教育機構,建設一支有創業經驗的教師隊伍,加大對創業教育的投入。
4.將企業文化引進校園
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中職院校的人文環境建設時,要將與學院專業設置有關的企業文化引進校園。將企業文化的精髓作為中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一種源泉,中職院校的學校文化內涵與特色才能真正創立和形成。一是企業精神文化的引進,如誠信文化、人本文化、盡職文化,這是企業文化的非常重要內容。在中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針對學生的思想、社會現象及熱點問題,以講座、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將誠信、人本、盡職的道理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二是企業管理文化的引進。中職院應將企業嚴密的組織紀律性、規章制度等,與學生學習及生活中的嚴謹態度和安全意識結合起來,建立起富有企業特色的學校管理模式[3]。
5.培養優秀的職業化教師
中職院校可借鑒美國,以各州為主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的做法,對職業院校現有師資隊伍進行有計劃的送培,在校職業教育師資班學習的學員,可按照職業教育教師的特殊要求來進行培養。在課程設置上,除了專業課和教育學課程之外,還可設立有關專業教學方法及大類專業技能課程。當地政府可以借鑒日本經驗,要求企業承擔一定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任務,建立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系統。畢業論文,內涵。通過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師資實現對中職學生的高質量培養。在終身教育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潮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今天,辦好中等職業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職業素質。中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滲透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各環節上,必須高度重視、科學地實施。
參考文獻:
[1]李丹,劉霄驍.大學生素質教育與學校精神芻議[J].中國水運(理論版),2006,(2).
[2]鄧澤民.現代四大職教模式[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
[3]劉平國.中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