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經濟發展狀態是衡量一個國家基礎經濟發展的狀態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綜合國力、世界地位提升明顯,但就農村經濟發展狀態而言,仍較城市發展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業經濟組成較為復雜,農村經濟發展直接關乎于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狀態。筆者從目前國內農村經濟發展狀態入手,詳盡分析了其主要問題,并就其發展策略,提出幾點看法,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分析;思考
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分析
(一)國內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社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狀態,其中沿海城市、現代工業城市等發展較為迅速,如今我國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能力已經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并相應進入城市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階段。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相比,與外界的交流較少,但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國內農村經濟擁有巨大的生產潛力和市場消費能力。在2008年發生的經濟危機中,我們認識到外向經濟的泡沫性,只有拉動內需,才是促進國內經濟良性發展的必要手段,其關鍵就在于挖掘農村經濟潛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使農民真正富裕起來,是挖掘農民購買潛力的關鍵,為此我國做出了諸多努力,但當前國內農村經濟發展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二)國內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1.農業基礎薄弱問題
現階段已經很少出現農民不能解決飽腹問題的現象,但并不意味著我國已經實現了糧食供求關系的平衡,糧食安全已經達到了應有的要求。事實上,我國仍存在保障農產品供給能量不足的問題,導致該問題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城市工業化發展占用了部分耕地,導致耕地面積減少;二是農產品生產所需資源,尤其是水資源匱乏問題較為嚴重,相應增加了農產品供給的資源壓力;三是基礎農作物的種植經濟效益較低,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
2.農業發展限制因素較多,綜合經濟效益較低
雖然農民經濟的收入處于增長狀態,但就整體水平而言,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同時農業生產資源價格始終處于上漲狀態,從而導致多數地區農業生產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而且從我國農民收入的組成結構分析,打工收入占據總收入的絕大部分比例,農業生產收入占據比例有限,即農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并不能表示農業生產水平或效益的提升。打工收入在農民收入結構組成中,屬于不穩定收入,近幾年出現的“打工難”問題,也說明了農民打工收入提升的局限性。此外,農業生產資源匱乏、技術落后、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生產效益的增長。
3.城鄉經濟差距問題
就目前情況分析,我國城鄉二元經濟差異問題仍然存在,城鄉經濟矛盾較為突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相對較大,農村整體公共設施、服務水平較低,農村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仍需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措施分析
針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除政府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外,農村經濟還需積極探索在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實現良性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以上目標,需推動以下兩點措施的實施:一是提高農民整體素質,轉移農村多余勞動力;二是豐富農村經濟內涵,吸引外界社會資金投入。
(一)促進農民整體素質的提升
切實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是提高農民購買力,將農民購買潛力轉變為現實,從而刺激農村經濟增長發展的關鍵。根據相關部門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民收入增長份額中,工資性增長約占到46%左右,而各種政府補貼僅占到收入增長份額的3%左右。這一數據表明工資收入是促進我國農民整體收入增長的關鍵,事實上依靠政府津貼實現農民收入大幅度的提升是不現實的。但“打工難”問題暴露的農民勞動力整體素質水平偏低的問題,與現代企業發展要求不符,限制了農村多余勞動力的良性轉移,從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強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建設,完善農民工知識技能培訓體系,提高農民勞動力整體素質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農民勞動力的素質水平提升,可以促進農民勞動力就業穩定發展,從而消除工資性收入的不穩定性;另一方面,穩定的工作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從根本上縮減農村人口基數,拉低農業生產整體成本投入,有利于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豐富農村經濟內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
資金投入是保障農村經濟良性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人才引入、技術引入、設備引入的必要條件。關于資金引入完全依靠政府資金投入是不現實的,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科學的資金引入方式,一方面需政府引導,結合相應的扶持政策,強化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在農業發展中的投入;另一方面,農村經濟需做出相應的結構調整,形成具有相應規模和發展前景的農村經濟產業,吸引外界人才、技術的投入,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農村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對于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分析,仍存在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發展效益低等問題,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針對以上問題,政府需積極發揮自身作用,通過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等措施,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從而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忠民.關于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才智,2015(36)
[2]張繼明.關于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電子商務,2011(07)
[3]宋曉光.對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4(03)
[4]高學章.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吉林農業,2014(24)
[5]王建增.發展鄉村旅游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商貿,2011(36)
作者簡介:
李影(1975.01- ),女,吉林松原人,本科學歷,現任中共前郭縣委黨校中級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