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毅
摘要:因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就業壓力與日俱增。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本文通過大學生創業模式的創新研究,聚集校、企、學生等多方資源為培育良好的大學生創業環境,形成大學生創業的良性循環提供了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創業;三贏;大學生
1.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1大學生創業需求
隨著各大高校近年來不斷的擴招,畢業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就業形勢愈發嚴峻,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
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許多高校大學生的創業事跡廣為流傳,讓人們認識到大學生創業可以解決大學生就業,帶動就業率,加速經濟快速增長的現實,并得到社會認可,大學生創業也成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1.2大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
現存的問題是分為兩大類:一是內因,包括創業特質、商業素質缺乏、綜合素質和行業認知有待提高;二是外因的影響,包括團隊的選擇、政策的了解、項目的選擇、資金的獲取、環境風險等。因此高校大學生教育作為一種社會責任和使命,有義務為大學生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1.3大學生創業“三贏”模式研究的意義
通過對武漢地區30多所高校學生和高校創業職能部門相關人員的1000余份問卷調查,發現:一、大部分大學生支持并有創業想法;二、不同高校、性別、專業的大學生對于創業的概念及了解程度存在差異; 三、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需要的幫助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如何在大學期間從創業素質、創業技能、創業實踐等環節結合當下校企合作新模式構建大學生創業“三贏”模式就顯得尤為迫切。
2.大學生創業的一般模式
2.1知識型創業
大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把知識作為資本,從而獲得一定經濟收入的創業模式。這種模式在大學生創業群體中的可行性比較高。當前,有許多大學生畢業后直接走上創業的道路,他們有的做廣告設計、有的開網絡商店、有的開家政公司。
2.2創意型創業
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新穎構想、創意在一些新興領域進行的創業活動,主要集中于網絡、藝術、裝飾、教育培訓、家政服務等一些新興領域。這種模式要求創業者必須有新穎的點子和活躍的思維,能夠有標新立異的設想,敢于接受新事物。這種模式成本比較低,是典型的開創性、價值創造型創業。
2.3 興趣型創業
大學生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轉化為商業行為,從而獲得經濟收入的一種創業模式。一些人的興趣愛好恰有市場的需求,那么追求這些興趣愛好的行為可能會帶來經濟上的效益。不僅是大學畢業生在創業,而且少數在校學生就邊讀書邊創業。將興趣融入創業路途中,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潛能和激情。
2.4 服務型創業
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把大學生的日常用品作為主要的經營商品,從中獲取經濟收入的一種創業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把日常用品作為主要的服務內容。
2.5 季節型創業
大學生利用某個特殊的季節,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的創業活動。這種模式要求創業者必須善于發現商機、把握商機,并對市場動態有一定的了解。在大學生這個創業群體中,這種創業模式更多地體現在創業者利用新生入學之際、情人節、圣誕節、母親節等一些特殊的日子進行的創業活動。
3.大學生創業“三贏”模式的創新研究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知識和技能的運用是大學生創業的基本要求。高校發展的宗旨是傳播知識和教書育人。企業的經營以贏利為目的,所以大學生創業缺乏從認知——實踐——創業孵化的綜合教學與實踐體系。
3.1人才培養要求的改變
實現三個層面不同層次的培養:一、面向全體開設創業公共課和基礎課,傳授學生創業基本流程和創業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二、遵循創業人才成長規律和企業生成規律,開設不同類型的創業教育實驗班,培養學生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三、依托創業孵化基地,指導大學生自主創業,培育一批具有母校歸屬感的企業。
3.2創業課程的創新
創業課程的創新來自于創業實踐的需要,通過對創業者要求的分析建立三個課程群:一、創業知識課程群;二、創業素質課程群;三、創業實踐課程群。
3.3創業教育與實踐師資隊伍的創新
根據對創業教育的不同要求,形成由行業導師、企業導師、實踐導師所構成的完善體系,滿足創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教學;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3.4校企學生“三贏”模式的構建
“三贏”的實現主要通過創業實踐平臺來實現:一、創客空間:由教師工作室、實驗室、實訓中心構成。完成校內的知識、技能訓練;二是眾創空間,借助企業進行創業孵化與加速。
創業實踐平臺也很好的連接起學校、學生和企業這三者。企業作為強大的外部支持方,不僅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必要的運作資金,并且為大學生提供創業項目并協助孵化,同時,企業也為學生提供創業知識、創業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等服務,使大學生充分了解創業的理念,在校園內營造出濃厚的創業氛圍,讓學生想去創業,敢于創業。通過平臺將“實訓基地”與創業孵化很好地進行結合,讓學生從中得到實戰鍛煉,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競爭力,對企業來說,也可以得到學校人才的不斷支撐,有利于企業的長久發展。
通過與外部資源的整合,學校與企業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校企雙方互相支持、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學校教育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為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人才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Donald F.Kuratko.創業理論、流程與實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麥克思研究院.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